本篇是对版揭阳县志ldqu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77291.html

吴砀?(生卒年不详)又名吴叔山,揭阳县人。东汉建安年间举孝廉,后为安成郡(辖今江西省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泸水、禾水流域)郡长。当时诸侯纷起,各据一方。东吴孙权派吕岱攻占长沙后,招降吴砀,吴坚辞不就。不久,鲁肃围攻安城,再次招降,吴砀称:“我为汉大臣,只知有汉,不知有吴”,后突围而去。卒后祀为乡贤。

李涉?(生卒年不详)号蒲溪,陇西(今甘肃临洮南)人,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李姓二世祖。进士出身。唐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官至朝奉大夫,后任峡州司仓参军,升太学博士。能诗,如《哭田布》:魏师监阵却抽营,谁管豺狼作信兵,纵使将军能伏剑,何人岛山哭田横。又如《州词献高尚书二首》:单于都护再分疆,两引双旌出帝乡;朝日诏书添战马,即闻千骑取河湟。将家难立是威风,不见多传卫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李南仲?(生卒年不详)字休平,号斐齐,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人。登宋庆历六年()进士。

杨绘?(-)字元素,号先白,四川绵竹人。自幼聪明好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任荆南通判,政声卓然,后迁任开封推官、眉州知府。

宋神宗年间,入朝修起居注,并与欧阳修等同修国史《新唐书》。后任司谏,不畏强权,深得神宗赏识,擢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中顺大夫。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杨绘与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俱持异议。杨绘以当时王安石执政,贤士多谢去为据,上疏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海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富弼六十有八而引疾;司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散地,陛下可不思其故乎?”新法推行时,王安石曾使人劝说杨绘,但杨绘固执前议,于是被贬为侍读学士,毫州知府,后又历任应天府尹、杭州知府,再为翰林学士。终因生性刚强,政见难与人同,再遭贬斥,遂携眷南下,与其长子杨大流落籍揭阳槎桥,为槎桥杨氏祖。

杨绘一生著述颇丰,有集八十卷。宋徽宗政和六年()卒,葬于今仙桥镇钱冈山。《宋史》有传。

李庚?(生卒年不详)字祖亮,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人。李南仲(本志有传)长子。登宋元祐三年()进士,官至中烈大夫。

陈诰?(-?)字元美,号泰初,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村人。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宋仁宗至和三年()进士,授给事中。处事严谨,刚正不阿,直声著于朝。宋哲宗绍圣年间(—)授潮州府通判。时潮州贼寇猖獗,骚乱频仍,陈诰率军围剿缉捕,肃清匪患,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卓有政声。后举家迁居揭阳蓝田都深泥洋,继徙渔湖都古家洋(今榕城区榕东街道办事处旧寨村),今子孙蕃衍。墓在揭阳黄歧山油麻埔。

陈诰能文擅诗,著作有《元美文集》和《有庆堂存草》等。

黄焕国?(-)字章卿,榕城人。幼时聪颖好学,有贤名。宋绍兴二年(),19岁的黄焕国同小他三岁的弟弟黄时晦一起荣登进士榜。

黄焕国累官至福建汀州(今长汀)通判及浙江鄞江府(今宁波)通判。在汀州任上,他励精图治,关心民瘼,政务绥和。当他任期满调往鄞江的时候,汀州的百姓“卧辙留之”,并在汀州风景秀丽的南安岩为他建了一座生祠。宋孝宗淳熙元年(),卒于鄞江任上,终年60岁。

李宣?(生卒年不详)字金化,号潜文、心庵,揭阳梅岗都官硕乡人。与弟李瑛(本志有传)同登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后子孙分创潮州北门。

李瑛?(生卒年不详)字金才,号厚里,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人。南宋绍兴十二年()与兄宣同登进士,官至朝议大夫。绍兴三十一年()曾与同郡范阳直讲卢公之子同游景星院,留题绝句二首,其一:院锡嘉名久著闻,城居无计得披云;今朝一快平生态,更忆当年李使君。其二:曳杖联舆西出城,招提历见废重兴;当时不得苗孙在,争得昂头见景星。

郑国翰?(生卒年不详)字宁夫,揭阳县蓝田都玉湖人。原名翰,殿试时宋高宗以其与元勋曹翰同名,故御笔改为国翰。宋绍兴十年()进士。初授莆田令。政绩卓异,授兵部主事,转员外郎,督师江左,有功,晋为兵部郎中。因见国事日非,遂致仕归里,筑书庄于汤坑飞泉岭,集生徒讲学。以澹轩名其居,世称澹轩先生。朱熹游揭阳,曾居其家,并亲授学子,其轩名益著。卒时89岁。

李子昌?(-)字盛甫,又名绍庵,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人。自幼聪慧,力学成名,于南朱宁宗开禧元年()登进士,官至迪功郎。揭阳县令剂业勤予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县志,为表彰子昌及其父国谕艰苦开创官硕李氏基业的功绩,列入寓贤志内。

许光祖?(生卒年不详)字福南,号致政、万七、一本、醉翁。登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官武城县知县,升东昌府知州。“韩山为事”,不仕,与子从潮州来揭阳云路之豹岗锦里围(今古湖村)。长于君佐立籍潮临村(今磐东渡头村).次子君宰立籍炮台东岭村,三子君辅,立籍饶平樟林(今属澄海),四子君弼立籍饶平黄冈山上乡,山上乡有其墓,炮台东岭村侧有衣冠冢。

许君辅?(-)字朝风、顺南,许光祖之第三子。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韩山为事”时,年方六岁,随父避居揭阳云路豹冈(今古湖村)。宝祐四年()进士,初授南靖县正堂,有德政惠于民,士庶感戴,为之刻像建生祠,勒碑志其事于文庙之左,事阔于朝,钦赐户部主事。宋理宗景定五年(),立籍于饶平樟林(现属澄海市隆都镇)。元兵犯境时,奏请回潮养亲。因宁都沦陷,天下无主,故隐居于石龙寨,更名廷风。丙子年()五月,端宗即位于福州,君辅潜回原居之上浦乡,自度元朝必无百年之运,汉族文化必有重光之人,遂聚众修谱。祥兴元年(),陆秀夫、张世杰保帝昺走潮州,君辅响应陈璧娘之号召,率弟子兵勤王抗元。祥兴二年(),崖山兵败,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中兴绝望,君辅悲愤至极,耻食元粟,并垂戒子孙,毋得臣元。于同年十一月六日卒,葬于揭阳梅岗都月潭月地浴湖。

许君佐?(生卒年不详)字朝喜,号象泰、心月,许光祖长子。登宋理宗宝桔四年()进士。官任湖广武昌县教谕。“韩山为事”,与乃父光祖避居揭阳云路豹冈锦里围(今古湖村)。后立籍潭角村。

李和仲?(-)字伯弓,号贡元,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人。宋景定二年()解元。

许君弼?(生卒年不详)字廷魁,随父光祖避居揭阳豹冈(今古湖村)。宋度宗咸淳三年()进士。官任常山县知县。

陈庭儒?(-)号翰学,揭阳县梅岗都(今属揭东玉滘镇)凤巷村人。官授至正议大夫资政治卿翰林院大学士。因世战乱扶帝来潮,遂卜居于揭阳梅岗都大福洋。

陈宜辉(-)号朝奉,揭阳县梅岗都(今属揭东县玉滘镇)凤巷村人。授官拜朝奉大夫光禄寺卿。

陈岩生(-?)号梅窗,揭阳县梅岗都(今揭东区玉滘镇)凤巷村人。博学多才,官拜国子监学。

陈肃?(生卒年不详)字文瑞,揭阳鮀江(今属汕头市郊区鮀浦)人。宋末困避乱迁居莲花山龙船岭陶峰村下。文天祥路过潮州,召陈肃谈话,对其博学多才,很是赏识,请他当参谋,未就。

杨宗瑞?(-)名琳。揭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镇)搓桥村人。元泰定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和学士张起岩一同纂修《宋史后妃·功臣列传》。为官清正,体察民情,离京回乡度假时,见百姓因仙桥河横隔南北,往来不便,即率众在村南兴建东洋桥。擅诗,现存13首,其中《茂林》为《潮州三阳志》所选录。殁葬于山前钱冈山。

陈龙奋(-)号义山,揭阳县梅岗都(今属揭东玉滘镇)凤巷村人。官授文林郎。

郭真顺?(-)女,揭阳龙溪都(今属潮安)人。元末嫁潮阳县人周伯玉。自幼聪颖淑慧,能言善辩,通晓经史,擅诗文词赋。明洪武四年(),兵马指挥俞良辅率数千官兵到潮州征伐尚未归顺明朝的乡村,到处残杀。兵至潮阳县峡山都溪头寨,为救村民免遭杀戳,郭氏写了长诗《上指挥俞良辅引》,挡道亲送俞将军。俞良辅看后感动地说:“此贤妇所居,其民必驯”,遂下令退兵。郭以诗退兵事,为后代所传颂。郭氏终年岁,著有诗集《梅花集》。

洪廉?(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新市竹围村人。明永乐九年()举人,永乐十六年()登进士。任岑溪知县升按察御史。

翁凯?(生卒年不详)揭阳县地美都钱岗村人。自幼聪明,出口成诗,有“翁神童”之称。明宣德七年()中解元,出任广西恭城教谕。任满回乡后于家乡筑“翁氏书府”,讲学授徒。

王毅?(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人。明成化四年()岁贡生。任太平府(辖今安徽当涂、繁昌、芜湖等县)同知。

谢雍?(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谢坑村人。明景泰四年(举人,任太平府同知。

蔡材?(生卒年不详)字国坡,揭阳县地美都(今炮台石牌村)人。明成化四年()举人,官上杭教谕,转翰林待诏。帝重其才华,尊其品德,深加恩宠。蒙帝恩,赐假回梓省亲,不幸途中暴病身亡,年仅30岁。噩耗至京,帝甚悲恸,后降旨赐立牌匾,敕潮州知府周鹏执笔题写“翰苑”牌匾一面,以彰其恩荣。

卓天锡?(生卒年不详)福建莆田人,进士。明成化七年()任广东布政司右参政。后占籍揭阳县地美都青溪乡,寻移居霖田都之月湄乡定居。

洪宜进?(生卒年不详)揭阳县地美都乌美村人。明成化十三年()举人。仕迁江知县,改授新城县知县。

李廷用?(?-)名斋,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人。明成化十六年()任广西平乐贺县知县,后经朝廷选考,受封文林郎并调任兵部主事。

王昂?(生卒年不详)字柳之,揭阳县桃山都塘边村人。明成化十六年()举人,成化二十年(14S4)进士。弘治元年()授江西永丰县令。勤职守,精核籍,革巫俗,擒宿盗,辨民冤,倡复学官,修复名人欧阳修墓庐,刊印《罗一峰文集》,政绩卓著。后任太仆寺丞。著有诗文数卷及《宋史补》,江西永丰祀为名宦。

郑濙?(生卒年不详)字文科,号廉勉,揭阳县地美都仙埔村人。明成化二十二年()贡生,人南京国子监,舍天下试大廷第一,选翰林院修撰。

谢恭?(~)号直庵,讳恭,字敫仪,揭阳县桃山都新市村人。贡生。仕寿宁县知县。

谢玙?(-?),号玉川,字鲁之,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仕四川梁山县知县。侣建翔龙永思堂宗祠,重修族谱。

庄琠(生卒年不详)揭阳县龙溪人。明弘治九年()进士,授安福县令.调国子监,擢德府、淮府长史,特赠太常少卿,钦赐谕祭,祀揭阳县乡贤、安福县名宦。

郑一初?(-)字朝朔,揭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篮兜村人。明弘治十八年()进士。越年正德登极,刘瑾用事,不谒选,归故里于紫陌山筑“紫坡台”讲授理学,自号紫坡。后刘败,于正德六年()授试御史,巡按云南道,风纪肃然。曾在京师从王阳明治学。后因病乞归,于归途病逝杭州。

杨碘?(-)字景瑞,揭阳县龙溪都(今庵埠镇)人,明正德三年()登进士,授监察御史。任职期间,执法严正t不避权贵,在巡按江南时,为百余人昭雪冤案。

自孝宗弘治五年至十六年(~),韩江下游自潮州城北厢至揭阳龙溪官路七十里间,决堤六七次,人民备受水灾之苦。杨向皇帝上表t为民请命,建议将江堤增高五六尺,填广一丈,临田一面,树立木桩,临江一面,铺砌石坡,并提出筹借购石料款几千两银的建议。表章送上朝廷,皇帝命都察院审议执行,使海阳县获准留得盐税银三千两,完成了修堤工程。后杨因病辞官回乡,在家逝世。

杨玮?(-?)字约斋,杨琠(见前条)之弟。孝宗弘治十五年()登进士,授职南京户部主事。曾奉命考察江西粮食储存情况。江西赣县县令行贿献上蜜渍,内藏黄金。杨玮发现时已离赣数百里,仍立即派人把藏有黄金的蜜食送还。后相继任户部郎中、辰州府(今湖南沅陵县)知府、贵州兵备副使。在贵州治军有方,修缮关塞,整顿军籍,安抚灾民,境内大治。

因母病逝,奔丧回家,悲伤过度,得病去世。

薛俊?(生卒年不详)字尚哲,号靖轩,揭阳龙溪都风里(今庵埠镇薛陇乡)人。少年聪敏,举止端庄,不喜嬉游。

弘治十七年()中举人。正德三年()上京参加会试,中副榜,授福建连江县训导。居官七年,对贫穷生员常设法帮助和接济,使当地的学风、民风,均有转变。正德十年(),升任江西省玉山县教谕。翌年,被聘参与湖南省的考试评卷工作。不久,升国子监助教。

嘉靖三年(),当时他正卧病在床,却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即奔丧回梓,终因病重逝世。

薛宗铠?(-)字子修,号东泓。揭阳龙溪都(现属潮州市)人,父薛俊,叔父薛侃、薛侨等,都是有名学者。

宗铠嘉靖元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江西省贵溪县知县,后调福建将乐、建阳为知县。在职期间,剔除奸蠹,减轻民赋,修庙学,建桥梁,毁淫词。当地习俗多溺杀女婴,宗铠下令禁止。岁遇饥荒,宗开仓先行放粮赈济,再行上报。有威望,被召为礼科给事中,再移户部郎中。

当时吏部尚书汪铉骄横作恶,贪赃枉法,宗铠上书揭发他的罪行,受到汪铉诽谤攻击,说宗铠受人指使攻击大臣。因汪铉罪证确凿,被嘉靖罢官,宗铠也受斥责削为庶民。在讯问为何人指使时,被拷打廷杖八十,伤重致死,灵柩南归之日,翁万达、林大钦都曾写文祭薛,林大钦《祭薛东泓先生文》说:“直道自胜,方能愤世嫉邪”,“忠言侃侃,奸臣丧胆”。

穆宗隆庆元年(),追赠宗铠为太常少卿。

吴继乔?(-)字世达,号之溪,揭阳县梅岗都曲溪寨内村人。明弘治十五年c)其祖父营直徙于港美村。继乔幼年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嘉靖七年()登第九名举人。阳明上表,圣谕日:“吴氏三让至四德,世家之裔甚称名贤”。嘉靖二十九年()登进士.授湖广宜章桂阳县知县、江华县令。立牌“告恩致政”。为官清正,德义化民,清苦自持,淳朴无欲,曾为同年张允弼偿债数百金。时江西客民激变,抚恤周济,民深德之,又遇倭寇入境,寇闻继乔居此而相告:“此清官吴县令之家不可犯”。

后归家居二十年,议保乡善事俗宜,太守郭子章多所采纳。挚友福州府海阳通判张大会赞道:“先生早修于家,尺步绳趋,晚施于国,泽鬯仁孚,南州哲士,岭海真儒”。履任期间,曾赴慈溪,见玛元飚文质中胜,故录为生员,极力相助,以文相交以信,冯敬佩之,而为门生。当冯为捣阳知县时即为恩师修陵树亭立碑,款书“门生揭阳知县冯元飚建”。万历六年()修曲溪吴氏族谱,立家训,痛革多靡,婚丧喜庆礼,简朴相待,以资兴修水利,立碑撰文,启迪后人。

罗洪?(生卒年不详)揭阳县蓝田都新亨人。明正德初补诸生。以学行见称。提学陈钦按临岁试欲剡荐之,越三日,陈卒不果。罗洪吟咏徜徉山水间,有和人归田诗百咏。邑令陶桢,教谕黎文会,主簿季本见此推重之。举乡饮宾。

王轼?(生卒年不详)字国瞻,揭阳县桃山都塘边村人。明正德六年()举人,授怀远教谕,诲人有方,升芜湖令。时值芜湖“宸濠变”,治安乱,人心惶惶,邑、藩所属官员纷纷畏避,轼独当之。乃一面练兵囤粮,严防变乱,一面厉除弊政,免苦役,扶危困,休悯民情,力争朝廷下檄安抚,经其苦心励精图治,终为所辖之地,黎庶安居乐业。离任时,民皆刻像祀于家,祀乡贤。

刘汉?(生卒年不详)字宗之,揭阳县桃山都人。明正德八年()举人。授滁州学正,升安化(今湖南中部)令。清苦爱民,某日城南失火,刘汉亲赴现场。后以病告退。祀乡贤。

谢天经?(-)字正之,号静山,揭阳县桃山都新市村人。明正德十一年()中第四名举人。仕文林郎、诰赠朝列大夫。于正德十二年()在桃山东侧(今市头村)建“跃禹门”坊。该坊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黼?(生卒年不详)字贡斋,揭阳县桃山都东岭陆村人。明嘉靖元年()岁贡,后任封川知县。出仕前为塾师,曾执教过林大钦。林中状元之后,陆已为知县,东岭建祠堂时,林大钦特为祠堂送一大栋梁,故有:“状元建祠报恩师”佳话。

陈大就?(生卒年不详)宇恩正,揭阳县桃山都炮台人。明嘉靖七年()举人。任泰宁兴安县知县。

胡一化?(生卒年不详)字邦学,揭阳县桃山都登岗人。明嘉靖十年()中举人第一名(解元)。

郑天宪?(生卒年不详)号棉琪,又号积轩,揭阳县磐溪都月城棉洋新厅人。明嘉靖十三年()举人,授来宾令,后授成都府正堂。为官清正,政绩显著,后被祀为来宾名宦。嘉靖末年,升任大中大夫,晋藩长史,深受明皇喜爱,告老还乡时,皇赐几杖。

郑一统?(-)揭阳县官溪都篮兜村人。郑一初(本志有传)族弟。明嘉靖十四年()进是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为急就写了一道“颂圣”的律诗,龙颜大悦,提为翰林院编修,并且说他“博学多闻,声誉藉藉。而器度行能,蔚有典型,非俗儒流吏。”赐文林郎。嘉靖十七年()归家守孝,“读礼山中”。嘉靖二十一年()于上京途中染病,返家,不久谢世。墓筑于紫陌山浮坪。

杨惟执?(生卒年不详)字昆山,号一溪,揖阳县桃山都人。明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任严州府同知、创州太守。年八十余卒。

林松?(生卒年不详)字东岭,揭阳县梅岗都陇埔村人。幼聪颖过人,明嘉靖二十年(),考中二甲七十六名进士,官至广西按察、户部郎中,颇具政绩,遂得当朝丞相的重用,并结成师生之谊。嘉靖三十五年()建造府第“四马拉车五间过”于陇埔村东面,严嵩为之题赐匾额。现正门中间存有一块双面均刻有“赐进士第”的石匾,大门两边贴有“进步三场为户部,士登二甲作郎中”的对联,此联概括了林松一生的从官经历,故有“林三升”之称。缩印有《茶睦州志》一书。

黄鹏?(?-)原名黄朋,号南溟,揭阳县地美都埔尾村人。少时家贫,随父至潮阳谋生,为当地名贤萧与成喜爱,收为螟蛉。黄朋改名黄鹏,与萧端蒙同师学业,刻苦好学。于嘉靖十一年()中进士。初授闽县县令。在任勤政爱民,政声日高,不久擢升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嘉靖二十三年()调任南宁知府,未赴任病卒。

谢光业?(-)字廷统,号三峰,揭阳县桃山都新市村人。谢天经(本志有传)第三子。明嘉靖二十二年()举人,授广西桂林府推官、四川潼川州知州。任间,当地农民报生“田瘟”,又报晚种薯夜被偷挖的讼事。光业经深入细察,发现“田瘟”者乃为“鲎”咬所致,而当地人却视“鲎”为怪物。谢发动乡民捉而烹食,从此断了农事忧患。又教农民改用插种薯藤,既省工俭本又高产,大大提高生产力。离任后当地为其建生祠,并被崇祀为名宦。

谢光积?(生卒年不详)字廷会,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明嘉靖二十五年()与兄谢光业(见前条)同中举人。官孟县知县。

谢光秋?(生卒年不详)字廷复,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明嘉靖二十五年()举人。官广西融县知县。

黄爽?(-)字文明,别号阳罔,揭阳县桃山都登冈村人。父号淡叟,性和平,好公益,睦邻以德,善教子,受乡人爱戴。自幼聪颖好学,壮年更加勤奋攻书,知识渊博,才名显著。明嘉靖二十八年()举人,授衡阳教谕,才识非凡,称誉四方。嘉靖四十年()主考应天试,所取多名士,如后来为相的申时行,为通政的吴士桐等。不久,转授国子监助教,与名宦海瑞相交往,海瑞敬其端德贤能,特书赠“秋萼联芳”匾额。后擢升绍武同知,奉职执法,绍武大治,被当地人民颂为清官贤吏,备受爱戴。

王国善?(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人。明嘉靖二十九年()举人,官临桂知县。

黄雄?(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登岗人。黄爽(本志有传)之弟。明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任恭城县知县。

王以萃?(生卒年不详)号惺吾,揭阳县桃山都人。幼聪颖。明嘉靖三十四年()举人。任嘉兴府通判。

林有容?(生卒年不详)揭阳县霖田都人。嘉靖三十五年()贡生。任石阡(今贵州省东北部)经历,升布政司理问。

陈一定?(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炮台人。明嘉靖四十三年()举人。任思恩府同知署府事。

谢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密斋,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明嘉靖增监生。仕福建建宁府建安县知县。

李子衍?(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尖山村人。李子象之弟。隆庆四年()举人。仕知州。

孙一鲲?(生卒年不详)原籍江南高邮州。明万历间任揭阳县主簿。能举其职秩满。爱地美都山川融秀,遂寓居塔冈乡。今塔冈乡孙姓皆其后裔。

陈邦宠?(-)(字伯龙,号岐岗),揭阳县梅岗都(今属揭东玉滘镇)凤巷村人。嘉靖岁贡生,初选兴宁县训导教授,升廉州府学,再升官授南京六安州同知,升授川湖广郧阳巡抚、抚院治都御史经历,署南京安庆府事,诰授中宪大夫。后居于玉窖镇凤巷村东厝寨,建刺史第。万历年间,俸捐县内西洋陇头田31亩入本邑学官圣庙,以作春秋二祭。县令林大经送匾彰义。

郑育渐?(生卒年不详)字丹木,揭阳县地美都乌美村A。约生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享年66岁。系郑旻(年版《揭阳县志》有传)长子,万历四年()举人,遥受都察院都事。热衷于哲学研究,与一代名人邹颖泉、庞弼唐、湛甘泉有学术交流,与哲学家唐伯元,郡佐王懋中友善,曾多次于其家世美楼切磋学问,探讨乡里利病,勇于上书言事,曾上《上藩台书》敦促当地政府解除盐钞,减轻人民负担。著述有《希言草》。现存世仅有《上藩台书》、《上巡台论盐钞》及《赠诗》一首。

谢光阳?(生卒年不详)字廷春,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明万历九年()岁贡生,仕广西兴安县知县。

黄钊?(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人,明万历二十一年()岁贡生。任台州(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黄岩等七县地域)遥判。

谢嘉宾?(生卒年不详)宇中喜,揭阳县梅岗都谢坑村人。明万历四十六年()举人,任临武县知县。

宋兆榆?(-)字宗浮,号喜公,揭阳县渔湖都风围村(今梧城区新兴街道办事处东都村)人。明祟桢元年()进士,与郭之奇、黄奇遇、辜朝荐同科,史称“潮州戊辰四俊”。初授江西广昌县令,十个月后以T忧归家。广昌民众怀念其清冤狱、兴文化、筑县城而建祠纪念。服除补仁和县(今浙江杭县)县令,任职5年,多有政绩,但以清介不能迎合上司而被罢职归家。以诗名世,与弟兆和诗文酬唱自娱。郭之奇称其诗:“一往腾凌,不任羁束,则似以才胜者;撷华佩实,睿折多方,则似以学胜者;或为先驱,或为奔属,纷总离合,斑陆不纠,又似才学兼者。”(《学言余草序》)其著作有《旧耕堂存草》,录其诗百余首,又有诗歌总集《学言余草》,俱散佚。

许国佐?(-)又名钦翼,号班王、旧庵、拙庵、自署百洲草堂主人。生于揭阳县榕城(今榕城区)。明崇祯I年()进士,选四川富顺县令,因惩治乡中权贵,被诬告而削职入狱。两年后冤情澄清,调任贵州遵义县令,再攫为兵部主事,不久转员外郎,升郎中,兼督九江饷务,后乞归老家。清顺治二年(),揭阳武生刘公显率九军起义抗击清朝,三年,攻陷揭阳城,城中诸士绅多被逮捕,许国佐的母亲也被捕。许国佐亲到刘公显大营,愿代母死。刘公显劝其共同抗清,但许国佐以九军为乌合之众,不愿合作。刘公显闻知许国佐鼓动亲友拟劫狱营救,即下令把他杀害,时年41岁。许国佐喜吟咏,诗风奇崛,独辟一境,著有《蜀弦集》和《百洲堂集》等。今人孙淑彦编印有《许班王诗集》。

邢之桂?(?-)字仙友,揭阳县渔湖都风围村(今榕城区新兴办事处东郊村)人。明天启元年()举A。崇桢十五年()任临江府推官,后升任安福县知县,曾平息僧人以邪教为旗帜而啸聚数千人的作乱。邢之桂性格朴直,为官清介,后经推荐,朝廷拟提拔之,时正遇年“甲申”之变,遂弃职归家。公元年揭阳武生刘公显率“九军”攻占揭阳城,邢之桂与黄梦选、谢嘉宾等人同时被杀。

谢撰?(生卒年不详)字克修,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明万历监生,仕京城兵马司副指挥。

王明宰?(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人。任永丰县知县。

李子象?(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尖山村人。历任武平县教谕、广西分考,升乐平知县、溪南知州。

苏六娘?(生卒年不详)明代人,生于揭阳县桃山都荔浦村,为苏士员外家第六个女儿,故取名六娘。自小聪慧美丽,及长,至外婆家潮阳西胪村寄读,与表兄郭继春相爱情深,互换信约。苏员外却因打官司在潮州府将女许配给饶平杨书办之子杨子良,六娘不从,杨家以势相迫。六娘与表兄密约私奔,在封建宗法族权迫害下,毕命榕江。?

苏六娘追求自由,爱情专一,不慕权贵而以死殉情的精神,深得民间同情,一些正直文人也为六娘悲剧命运鸣不平,明万历年闻出现刊刻《苏六娘》戏文(摘锦)和《古版苏六娘全歌》潮州歌册。苏六娘故事为潮州乡间、间里传诵。清咸丰年间,揭阳名儒谢巢云先生赋七言长诗《苏六娘歌》,赞颂苏六娘,称“其志可悯,其情可悲”,对那种“世俗不察”,将“六娘与淫奔者同类”之论加以抨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六娘故事又被编成戏剧,并拍成潮剧电影片,在潮汕和东南亚一带广为演映。

吴式亨?(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人。邑武生,精顺治三年()随征定潮,授参将,驻防揭阳。殁于阵,风山乡民立庙祀之。

郑匡夏?(生卒年不详)字彤右,揭阳县地美都乌美村人。清顺治十一年()举人。因当时常有兵事,时局动荡,匡夏无心仕途,归家潜心学问与书法,筑“卧游洞”于邹堂山麓。时沿海常有兵事,府县治安混乱,知府吴颖向匡夏请教治理办法,分析中肯,又曾受聘纂修《潮州府志》。吴颖曾与人赞匡夏:“与邦君谈,如读郦道元《水经注》,名山大川,无不贯穿周悉。”

郑匡夏著有《元白草》一书,是潮籍学者研究唐代“新乐派”运动的一部专著。他的书法也为时人所称颂。

李士璞?(生卒年不详)叉名楚生,字琢侯,揭阳县梅岗都尖山村人。清顺治十五年()举人,康熙元年()会试贡元,殿试第九名进士。康熙九年()接内阁中书舍人,十一年任主考官,所得多名士。不久告假归家,卒于羊城,才华未及展用,时论惜之。子李霞蔚,拔贡生。

罗明伦?(生卒年不详)字德振,号未能,揭阳县蓝田都新亨人。生而颖异,为族叔罗万杰所器重,年十二补诸生。顺治十七年(),康熙二年()两中副车。为人温厚和睦,事父母与继母俱孝。曾捐田二百亩为兄立祠。

杨钟岳?(-)字大山,潮州名贤。祖籍揭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镇)槎桥村,后移居海阳仙乐乡(今属潮安庵埠)。清顺治十八年()中进士。先后任翰林、户部主事、通州仓监考、员外郎、兵部方职司郎中、福建学政等职。为官严明,更兼饱学多才,有国家贤才大略之士美称。在其任主考官时,有一考生因落第而不满,皇上闻知后询之,钟岳禀明说:“文章虽好,然马儿无脚不能跑,刁刀才才,允兄吕台,卷写潦草,故无取哉!”皇上赞日:“堪为宗师!”杨钟岳任学政期间,特别注意选拔贫寒人士和赈恤穷苦生员,虽花数百上千银两也不惋惜,为国选拔了不少英才。其中赵清桥、曾丙两人后皆为丞相。为报恩师,赵清桥亲拟并书对联一副以赠日:“重任主考杨钟岳;门生宰相赵清桥。”杨钟岳乐善好施,奔丧期间,修文庙,建宗祠,造桥路,筑堤防,赈贫乏,造福桑梓,声名远播,朝野赞颂。

杨氏诗文书法造诣精深,榕城槎桥杨氏宗祠、潮安仙乐杨氏家庙等都有他的墨宝遗存。卒于公元年,葬于京华。祀乡贤。遗著有《寨华堂文集》,梁佩兰为序,今已佚。其18世孙杨冠珊重辑有《大山公诗文集》。

谢万琮?(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清康熙二年()举人,仕江西吉水县知县。

郑溶?(生卒年不详)字祟瑶,揭阳县地美都钱后村人。康熙十一年()拔贡。授万州训导,以学富垂圮,捐囊兴修,知州朱之栋为文记之。莅任十五载,以善教称。生平力学,垂老不倦。秩满迁曲阳县丞,以老引归。

蔡登高?(一?)字青云,揭阳县桃山都石牌村人。文学士,智勇双全。康熙十三年()四月,帮期州府总兵刘进忠反清一役获胜,海丰城杨萄岭一仗,打败清兵。遂升任总兵守备,继擢参谋之职。康熙十六年()六月刘败降清,蔡登高不知所终。

郑养性?(生卒年不详)字帅堂,揭阳县梅岗都山美村人。郑大进(年版《揭阳县志》有传)之父。太学士。性孝友,积学笃行。康熙六十年()吴门惠士奇来督学,以所作《周礼注》、《春秋左传注》等书呈上,深为吴推崇,称开粤风气之先。子三人:大进官直隶总督;大达盐大使;大遴贡生。孙:维棋州同;维枯户部员外郎;维贤经历;维祉知县;维则举人。

罗万善?(生卒年不详)字于藏,揭阳县蓝田都新亨人。清康熙二十三年()举人。与弟罗国珍齐名,因兄弟都中举,乡人称罗氏兄弟为罗双举。万善授内阁中书,后改授知县,辞不就职。湛于诗文,喜吟咏,性恬淡,恤民情,常赈济村民,村民多赞颂之。享年91岁。

陈廷国?(-?)字君聘,揭阳县地美都钱后村人。清康熙二十三年()举人,官授内阁中书。后因老母在家缺乏照顾,改任山东临淄县令时,接母同至任所。在任上多为人民办实事,大有政声。曾经参与康熙五十二年()乡试阅卷,所取者后来多为地方名士,得到上司的嘉赞。母亲死后,调湖广江陵知县,所治辖内秩序井然,为民众所称颂。

罗国珍?(生卒年不详)字岂藏,揭阳县蓝田都新亨人。自幼聪颖过人,素有才名,且文武双全。康熙二十六年(),揭阳县令郑濂聘其修县志。国珍博学多才,初任江苏武进县令,继任昆明知县,政绩甚佳。康熙三十五年()任四川主考官,所取多名±。晚年居家与兄万善酬唱,尽手足之乐。能武功,曾率众捍卫家乡,免遭流寇之劫。

郑其崇?(生卒年不详)字怀斋,揭阳县地美都钱后村人。清康熙四十四年()举人,仕内阁中书。喜欢音乐,工于书法,与兄长郑逊、郑溶被誉为“三郑”,时人将他的书法视为“世宝”;又喜爱诗词,人称其诗“诙谐多趣”,现存《初授官入直抒怀》一首收录千旧《揭阳县志·艺文》。居乡时周恤贫苦,遇有争讼尽力仗义排解,在乡间享有美誉。

王尹?(生卒年不详)字伊野,揭阳县桃山都塘边村人。清康熙五十三年()贡生。在参加乡试时,因所写文稿为人所窃,考官以二稿类同而被取消考试资格。隔科后再参加考试,则因考前酒醉未能赴试,自此无心仕途,在乡里设帐授徒。对于《四书》尤有研究,著有《四书磨心镜》一书。

江南春?(-)号竹溪,揭阳县梅岗都云路人。康熙贡生。赴省参加乡试,途中因病返家,不久弃世,年但二十岁。少而能书,尤擅大字,师法颜鲁公。现存匾额有“凤鸣里”、“兴云市”及云路八景诗等。

吴忠贤?(-)揭阳县桃山都人。清初秀才,历任江西主簿、韶州府乐昌县教谕。清康熙四年(),因年迈,婉言谢绝进京任职之召,后经吏部何诚波相助,才授职开平县令。任职之时,为政清廉,兴利除弊,捐禄兴学,济民困厄,教民力耕,领民灭鲎害,兴农田。为赈济开平县灾民,日夜兼程,回归故里,变卖儿媳随奁之田三十亩,筹银九千两,解除民饥,修德于民。离任时,百姓依依,热泪相送,对于赠礼品,婉言谢绝。朝廷颂其政绩,乃赐敕书赞其功。后在故里建“修德居”,让其清享晚年,嗣后为办私塾,改名“步云轩”。

谢学圣?(-?)字复守,号乃愿,揭阳县桃山都新市村人。清康熙五十九年()解元。任交城县知昙。性孝友,尚气节,负经济。初莅任时,交城民苦杂派,其数倍于正供,逋欠旧粮巨万。即革行规三十余条,阅数月而粮欠全免,士民讴歌颂德。任满,与继室扛苏孙氏隐居于交城县灵川村,辟一轩曰耕读,觞咏自娱。著有《耕读集》工书法,现存康熙六十年()手书“见位闻声”四个石刻大字嵌于挑山祠堂内壁。其风格雄劲奔放。现桃山市头村有一座明清风格“四马拖车”古宅院为谢学圣曾居住的“解元第”,门楼有冠首联“挑宴瑶池跨海市,山连蓬岛占鳌头”,为谢学圣所撰。

李昆山?(生卒年不详)揭阳县磐溪都寮东村人。清雍正元年()笫53名武进士。现寮东村“进士第”、“进士匾”仍完好。

陈强??(生卒年不详)字毅川,号恕亭,揭阳县霖田都德中旧厝村人。少习骑射,喜武功,膂力过人,年22岁考中邑武生。清雍正元年()恩科武举人,同年进京会试考中第八十二名贡士,殿试联捷为第七十五名武进士。因家中老母年事高,不欲远离,在家朝夕承欢,暇时以其技艺课督诸子孙,故其后代多有继起,踵武前徵者。如次子文蜂中举人;其孙浩,中武举人,官澄海协分府;容,中武举人,官丰城守备。兄弟二人同科,所谓一门一进士三举人。享年58岁。

谢出类?(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翔龙村人。清雍正八年()武进士。

郑奎扬?(生卒年不详)原名龙扬,揭阳县地美都人。清雍正十三年()举人,官龙泉县知县。

谢天官?(一?)揭阳县桃山都新市村人。传家孝友,植品端方。清乾隆元年()授八品顶带,十九年()寿百岁,为褒扬其美德,敕封建“百岁坊”(又名“升平人瑞”坊)以资表旌。该坊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镇藩?(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清乾隆九年()举人,仕江苏宴县知县。任崖州学正。任江南壬午()、乙酉()两科同考官。

黄壮猷?(生卒年不详)又名端廉,字可秀,号定国,揭阳县地美都埔尾村人。清乾隆十五年()武举人,两年后中进士。能诗尚武,工书法,擅丹青,文武双全,官至五品侍卫司正堂。为官刚正,不附权贵,恨官场险恶,乞假谒祖而隐居。乐助好施,热心公益,乡间邻左争讼,经调解而息讼者甚多。

谢恩?(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炮台人。清乾隆十七年()武举人,仕福建澎湖水师协标、右营中军、守府。

夏健?(生卒年不详)揭阳县霖田都西龙乡西溪村人。乾隆二十四年()进士,任廉州府合浦县正堂。

郑维祉?(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山美村人。郑大进之子。清乾隆四十二年()拔贡生,授安徽太和县知县,分任安徽。

陈浩?(生卒年不详)宇谦英,揭阳县霖田都德中旧厝村人。17岁进武生,乾隆四十五年()中第十六名武举人。出仕澄海县协镇右营分府。

李国选?(-)乳名介,俗名介大舍,号耐人,字东曹,揭阳县梅岗都尖山村人。清乾隆间廪贡生。聪颖风趣,才思敏捷,民间有其传说甚多,有第二“夏雨来”之称。擅诗、联,著有《何恃堂稿》,录入序、传、文、书、记、说、箴等共多篇,约20万字。年揭阳修志时由其子孙李振武将珍藏本借揭阳县博物馆影印收藏。

陈容?(?—)字哲英,号禹公,揭阳县霖田都德中旧厝村人。清乾隆四十五年()中第二十六名武举人,与胞兄陈浩(本志有传)同榜,人称兄弟举人。是年署碣石卫镇左部,分府理后门港兼理海丰鹅埠等军务。乾隆五十二年()五月上任,六月卒于官署。

王智勇?(-?)又名正方,揭阳县蓝田都潭王乡大砂村人。清乾隆五十四年()武举人。尊贤敬老,生性刚直,见义勇为,能挥舞80斤重大关刀,抓起斤重练刀石,运用自如。以魁星踢斗闻名。

杨芝?(-)字惠畹,又号兰坡,揭阳县桃山都(今登岗镇洋淇桥南村)人。中清乾隆六十年()举人时,年仅18岁。嘉庆七年()中二甲第三十一名进士。奉檄赴粤西为官,先授寻州通判,后署武缘县令。在任期间,勤理政事,称誉一时。因操劳过度,久积成疾,病发时,恰逢人命重案,仍亲往验尸审理,早出晚归,往返跋涉,于途中又染上瘴气,致成重病,不治而终,年仅31岁。邑中父老深为哀悼,扶柩归家时,以瓣香奠送者载道。

韦耀龙?(-)揭阳县霖田都东洲乡人。清嘉庆十二年()钦赐举人,十四年()恩科登进士,赐翰林院检讨。

王均?(-)字秉之,王尹(本志有传)侄,揭阳县桃山都塘边村人,乾隆贡生。曾随龙湖刘鹭澄学。喜读书,擅诗文,但屡试不第,在家乡爱绿堂设帐帐授徒。课徒之馀,辑《客窗笔记》10卷,未刊。诗以平淡取胜,著有课余诗抄2卷。年舂其玄孙王兰若为其出版,易名《爱绿堂诗草》。

陈尚徳(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今属揭阳市揭东玉滘镇)凤巷村人。岁进士,官授奉直大夫。

陈长墉?(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今属揭东玉滘镇)凤巷村人。举人陈荣充之子。清道光五年()乙酉科拔贡,朝考二等。历授任四川开县、荣县、新繁、安岳、富顺县等县知县,升授雷波府(今四川西部)。

李如珠?(-)揭阳县梅岗都官硕乡人。江南农民起义领袖。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已定鼎南京,吴忠恕拥护太平天国,遂于咸丰四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率同义军在桑浦山宝云寺揭竿起义,并邀李如珠入伙,委以首领,同举义旗。李如珠幼喜习武,舞刀弄剑,体魄粗壮,胆识过人,经常使用一把重18斤大关刀(此刀土改时上缴梅东区政府)。六月,潮州府围攻义军,李如珠奉命截击回潮城的海阳知县刘镇官兵,时因堤崩丈,河水溢地,官兵抢渡回城,义军乘机截击,官兵伤亡惨重,义军大胜。李如珠名震江南,流传着“官硕李如珠,智勇赛周瑜”的传颂。同年八月,李如珠率领义军2万余人,驻扎枫溪、凤山等地,受命围攻潮州城,双方相持一个多月,义军因粮草不足,回乡秋收,官兵乘虚攻击,义军大败,李如珠被捕。十月廿三日,吴忠恕、李如珠受轮钉桶酷刑致死,历时半年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

蔡廷魁?(-)揭阳县桃山都石牌村人。清遭光十三年(),连续数月旱涝成灾,田园失收。时官商勾结,囤积粮食,垄断市面,市集粮价,一日千竿。潮州辖内,饿殍遍野。此情此景,令蔡廷魁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遂将家中积粮,运至潮州城,按人计量平粜。确遇贫者,少量相赠。是时,适值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加三级孔毓询,奉旨南巡至潮州城,察知此事,极为感动。乃与同撩杨文乾、常赍、殷邦翰、何师俭、方原瑛、李濂等7位官员,奏请朝廷,联衔撰写“尚义可风”匾额一面颁赠,以示褒扬。

郭光?(生卒年不详)字照堂,榕城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历任连州、罗定州、思平县、阳江等地教职。好古力学,公余热衷著述,手不释卷,笔不停挥,因过度劳累,咯血数月而卒,时年64岁。著有《铎音集8卷、《字学抬遗》4卷等。

林锡珪?(—?)揭阳县霖田都华清村人。道光十八年()人贡。幼年就学于同乡名儒林文山门下,深得业师赏识。人贡后,设帐课徒,其门生辈出,任州吏县尊者有其人,而自己终身忙碌于舌耕。因其门生故,名达朝堂,赐恩科进士。

谢大业?(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代理福建宁得县分县。署建宁县、瓯宁县分县。

林槟?(-)字献廷,揭阳县霖田都西龙乡人。20岁投军,后随宗侄林本转战赣、豫、湘、闽、粤等地,屡立战功,清咸丰年间,晋升为福建省副都督。

林本?(-)字务堂,揭阳县霖田都西龙乡A。清咸丰年间,弃农投军于潮州镇寿山,后赴赣、闽一带转战,屡建战功,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总兵,赏花翎。同治三年(),驰赴浙江,克服汤溪、金华等县郡,为左宗棠所器重,留浙效力,晋升为郡武府参将,闽、粤总兵。同治八年()人都朝见,钦授海坛总兵,寻署南澳总兵、水协镇等军衔。

陈正?(生卒年不详)字桂毓,号子明,揭阳县霖田都德中新厝人。少习骑射,布衣出身,家境贫寒。时各处盗贼甚多,正离家应募从军。清咸丰十一年()出任外发把总守备都司,奖六品军功。同治初,升为守备,留守福建漳州。光绪十七年()补城守协镇府荣署理中协镇准补顺昌县副将。光绪二十三年()奉旨特授海坛镇总兵官。在闽日久,水陆险要尽如。寿66岁。

罗黄忠?(生卒年不详)揭阳县蓝田都人。游击衔。咸丰间从i战殁,赐阴云骑尉衔。

黄岜冈?(生卒年不详)揭阳县蓝田都人。副将衔。清咸丰问任宁波营游击。

林芳园?(生卒年不洋)揭阳县霖田都西龙乡人。清咸丰年间任虎门协台。

林亮?(生卒年不详)字镜容,揭阳县霖田都西龙乡人。清咸丰年间任台湾镇中军进击,晋署台湾嘉义参将,历署福建罗源游击、台湾南路参将。

丁日昌?(-)又名禹生、雨生,号持静。年7月8日生于广东省丰顺县汤坑乡。未成名时及晚年常住揭阳城。贡生出身,清咸丰九年()任江西万安县知县,翌年任吉安府庐陵县令,不久入曾国藩幕府。同治二年()被李鸿章从广东调到上海,筹办军事工厂,介绍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后授苏淞太兵备道,协办洋务。旋升两淮盐运使、苏淞布政使。同治七年()任江苏巡抚。光绪元年()任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光绪六年(),会办南洋海防,节度水师,并任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八年()病卒于揭阳榕城。

丁日昌任江苏巡抚时,首创轮船航运事业。在办理天津教案时,主张自强和抵御外侮。在闽当政期间,从福州船政局选送35名优等生赴欧留学。他在台湾领导建设电报线路,筹办矿务和铁路,制订《海难救护章程》,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安排人员翻译出版西方书籍,推行洋务运动,是著名的“洋务派”人物。他的持静斋藏书达十多万卷,其中不乏宋刻元刊等珍籍,与李盛铎、朱学勤齐名,史称咸丰三大藏书家,有《持静斋书目》5卷传世。主要著作有《丁禹生政书》36卷,《抚吴公牍》50卷,《百兰山馆诗集》5卷和《百兰山馆政书》14卷等。

池光爰?(-)揭阳县梅岗都池渡新乡人。清同治五年(),方耀任陆路提督时任命池光爱为潮州总兵府主簿。光绪元年()提任广东水师衙门布政使司,时在粤东沿海一带大力发动农民围海造田,发展盐、渔业。在发展海外贸易中,为水师衙门制订了严谨的管理机制。光绪十一年()受命创办“汕头水师港务局”,并创立汕头“怡和太古公司”。

林蕴芝?(生卒年不详)揭阳县霖田都西龙乡人。清同治间封为威振将军。

许希逸?(-)字菊坡,自号琅琊逸史,榕城人,岁贡,同知衔,福建候补通判。同治十一年()人丁日昌幕,光绪二年()与周易、林鹤逊随丁日昌赴台湾考察。光绪十四年()参与纂修《揭阳县续志》,于次年夏病卒。希逸能诗,工书,为丁日昌所器重,喜搜集前人墨迹,署所名为堆墨斋,著有《堆墨斋诗钞》等。

李霞藻?(生卒年不详)揭阳县梅岗都尖山利人。李士璞(本志有传)之子,贡生。官饶平县训导,历工部主事。

谢光宾?(生卒年不详)字廷尚,号月泉,揭阳县桃山都桃山村人。监生。官武宁县知县。

黄新春?(生卒年不详)揭阳县蓝田都玉湖人。花翎锋勇巴图鲁舅号,广西浔州营副将。

倪忠义?(生卒年不详)揭阳县蓝田都硕和村人。清军功赏花翎,历署潮阳二司把总、右部千总、惠州协右营守备。

罗志善?(生卒年不详)揭阳县蓝田都人。清代任福建水师提标前营把总。

林载振?(-)宇俊亮,号介烈,揭阳县霖田都东洲乡人。少年聪慧,好学医书,勤读十余载,遂成名医,尤精于小儿麻疹科。对贫者赠医施药,世人皆称之为“病者贴心人”。著有《麻疹全书》。

谢錬?(-)宇巢云,揭阳县桃山都炮台人。性聪慧孝友,见义勇为,聚乡众抗击海盗,保乡安民。与乡人共商,并得府、县资助,筹资创建“宝峰书院”,兴学育才。又与谢廷华,募款重造“龙头桥”。

谢錬远见卓识,才华横溢,得丁日昌器重。倡导禁止赌博,游神赛会;制止械斗,提倡和睦乡邻;斥责词讼、行贿之恶习;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禾稼麦菽鱼盐蜃蛤之利;推崇学秀良植,人心正、风俗醇之海滨邹鲁之风。能诗,与许希逸、陈登榜为诗友,著有《红药吟馆诗抄》、《南行纪程》等。

吴应凤?(-)字芷玲,揭阳县梅岗都陈寮村人。以画兰闻名于世。为画兰,于居所养兰数十盆,日夕观察兰花形态特点,披纸研墨,状物传神,遂成一代名家。光绪初有人进京城带他的墨兰某卿,展卷玩赏,俊逸清韵,叹为观止,一时奔走相告,遂有“幽兰一卷震京华”之誉。于是大官名宦豪绅求画,尺幅为珍。民国20年()岭东画家孙裴谷游上海,携带吴氏墨兰谒见国画大师白龙山人王震,王氏玩赏反复,誉为“近百年仅有之作”。应凤书法宗二王,笔墨俊秀,今寨内利尚有其“龙溪书室”、“啸月藏云”的门匾手迹。陈寮村则有“顶乡古庙”、“昭兹来许”真迹。揭阳县博物馆藏有墨兰一幅。后人编有《画兰集》,未刊,吴道簋为序。

郭春华?(生卒年不详)榕城人,光绪七年()恩贡生,曾任揭阳县教谕。善书法,擅汉隶,仙桥桂竹园、黄歧山、崇光岩等名胜多有他的题字。

林猛?(生卒年不详)揭阳县霖田都人。监生。清光绪十三年()署福建屏南县知县加提举衔,赏戴花翎。

林桡?(?-)通称桡爷,揭阳县蓝田都锡中村人。年青时练就一身好武艺,好打抱不平,因打乡王恶霸惹祸,远走他乡,后从军于左宗棠门下。光绪三年()沙俄强占新疆伊犁不还,四年正月由左上书光绪帝拟收复伊犁事,帝准奏并封左为征北大元帅。二月,左率部攻打伊犁,桡为先锋,屡战屋胜。次年沙俄交还伊犁。九年(),祛国调兵入侵越南,企图蚕食云南边界,桡随左赴滇御敌,敌人望风丧胆。因随左宗棠南征北战保卫边疆屡建奇功,被加封为军门提督,赐世代俸禄牌一块。

光绪十一年(),边疆告急,光绪诏桡避京议事,因多年征战积劳成疾,途中病逝于武汉。赐御封安葬仪式及地十亩,运柩回乡葬于网脚地(今曲溪网脚地村境内)。

吴克玉?(-)字式如,号怀璞,揭阳县梅岗都曲溪寨内村人。排行第四,孩提时因跌裂嘴唇留下伤疤,故乡人称他为“缺四爷”。其父吴纯声,经营糖业,生意兴隆,致富发家,全盛期年田租达三千多石谷,成为当时大富户。克玉从小跟随父亲外出经商,往返于上海、天津和家乡之间,故读书不多。18岁时向朝廷捐得从二品通奉大夫,又捐赏戴花翎。克玉走南闯北,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兴趣,成年后,每往上海、天津,必以高价购买书画回家,故家中藏书藏画甚丰,其中有何子贞(绍基)、戴彬元、刘福姚、文卿云藻等的真品。

克玉暇时,喜听优伶演唱,对戏剧有浓厚兴趣。40岁时,与兄弟分家之后,即拿出帮分家产,聘请名师,招买童伶,先后创办老玉春香、中玉春香和三玉春香等3个戏班。为潮汕的戏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特别是老玉春香和中玉春香更是名噪一时。

林伯虔?(-)字钦甫,钦父,原名虞生、凤翔,椿城人。近代书家。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举人,应聘潮阳萧氏西园文学敦席。光绪二十九年(),清廷令各地成立学务公所(后改称劝学所),负责擘划学制改革,揭阳士生公推伯虔为学务公所总董,在职两年,致力于健全县内最高学府榕江学堂学制,创公立有造学堂、商立小学堂、官立小学堂等,颇有建树。病逝于任所。

林氏虽谈吐术讷却学问渊博,诗文书画篆刻皆有声于时,是清季后期知名书法家。

丁惠衡?(-)字俊卿,丁日昌(本志有传)长子,原籍丰顺,长期居揭阳城,曾任江西补用知府。光绪八年()乃父丁日昌去世,续刊印丁日昌与书家何绍基等人唱和诗,成《百兰山馆藏帖》,保存了清束若干名家手泽。能书。

丁叔雅?(-)字微君,名惠康,号惺庵,丁日昌(本志有传)第三子,祖籍丰顺,居榕城,家富藏书。20岁游京师,与谭嗣同、陈三立、吴彦复称清末四公子。曾出资刊印余杭章炳麟所撰《訄书》。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李鸿章以议和驻沪,丁惠康集南北志士,面谒李鸿章,劝以延揽人才,速定救国大计。京师设立大学,张百熙管学事,举丁惠康充任国文教习,不就。四川总督岑春煊电促人川,也不至。光绪二十九年()岑春煊任两广总督,延请丁惠康人幕府主持兴学,赴日本考察学校,回来后在广州参议学务,以持论不合,辞职;由廪贡生纳赀为户部主事,也不赴任。宣统元年()四月三十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1岁。丁惠康文采出众,诗为陈衍等人所激赏,有《丁淑雅诗集》附刻于其兄《匏存室诗抄》后。罗悻蛊、姚梓芳搜集编成《丁微君遗集》.温廷敬辑其诗首,后附文集为《丁徵君诗文集》3卷,未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enxizx.com/cxsgr/10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