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暨“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动,将于6月13日在韶关丹霞山活动区举行启动仪式。而作为侨乡的台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各类民间文学、音乐曲艺、传统舞蹈、手工技艺、生活习俗、岁时节令遍布城乡大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年开始,经过深入普查、整理和研究,于年、和年分别报市政府核批公布了三批台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台山广东音乐”“台山民歌”“台山玉石雕刻技艺”等27个项目成功入选。其中,“广东音乐(台山)”“台山浮石飘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有国家级传承2人(其中1人已故),省级传承人2人,江门级传承人5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位于江门五邑地区前列。
下面为大家细数台山的丰厚“家底”,
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个看!
01台山广东音乐“八音班”(乐社)在台山,始于明末清初,遍及城乡,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孕育出广东音乐鼻祖丘鹤俦、中国音乐界掌门人李凌、高胡演奏艺术大师刘天一、国家一级演员曹秀琴、陈玲玉等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音乐、戏剧、曲艺名家。直至今天,全市涌现多个音乐曲艺社团,创作、演奏广东音乐成为台山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项目,台山人更把广东音乐推向数十个侨居国家和地区。年被命名为全省“广东音乐之乡”。年5月,“台山广东音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02浮石飘色浮石飘色产生在我市斗山镇浮石村,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每逢农历三月三“北帝诞”出游,形成一个阵容鼎盛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节日。浮石飘色保持传统的艺术特色,既深受人们喜爱,也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曾多次应邀到外地和澳门展示表演,更赴澳参与盛大的庆回归文艺大巡游,名播中外。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全国“飘色之乡”。年6月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6月被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03海侨东南亚风情舞海侨东南亚风情舞,流行于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海宴华侨农场又称海侨镇,地处原海宴镇沿海的滩涂地带,上世纪50年代为安置从东南亚各国“排华”归来的难侨而设立。他们大多数在侨居国出生,人人能歌善舞,更熟悉、爱好东南亚各国的各种风情歌舞。每逢周末或农闲,他们总会亲朋汇聚,一起唱歌起舞,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每逢节庆,场部组织各单位、村落举行歌舞大赛,其中不少是东南亚风情舞,成为侨乡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文艺形式年5月,农场党委为保护、弘扬本地华侨文化,专门组织成立了海侨东南亚风情歌舞艺术团,建立一个歌舞厅基地,一直坚持至今,挖掘、整理、创作了一大批东南亚风情舞节目,开创成为侨乡旅游的一个文化景点,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各方游客。多年来,他们经常被邀请参加各地大型晚会表演,一批作品在市、地市和全省比赛中获奖。如越南风情舞《赶酒会》,获广东省娱乐场所优秀节目汇演三等奖、江门市艺术节金奖;印尼风情舞《马舞》获江门市民间歌舞一等奖;歌舞《椰林情歌》获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台山市艺术节一等奖。年12月29日,海宴华侨农场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歌舞之乡”。04台山民歌台山民歌,是流行于台山的民间歌曲的简称。台山民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木鱼、卖鸡调、禾楼歌、新娘歌、嫁女歌、咸水歌(渔歌)、客家山歌、刘三妹调和童谣等。台山民歌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群众为表达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使之逐步完善。建国后,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通过挖掘、整理,加上音乐伴奏,丰富了作品内涵,加强了表现能力,使之由原来单声唱发展为对唱、合唱、二重唱、小演唱、民歌舞和民歌剧将台山民歌由民间推向舞台,成为城乡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台山市连续举办了十届的艺术节,每届都有台山民歌专场表演。一大批台山民歌作品,在地市、省、全国发表、录播、表演和获奖。通过收集整理,出版了《台山民间歌曲集》;录制了《台山民歌专辑》CD音碟。经旅外乡亲的传播,台山民歌于世界各地广泛传唱,并产生深远影响。年6月被列入第3批江门级非遗项目。05广海打龙船打龙船产生于台山广海镇,是中原氏族南迁带来的文化习俗,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全国各地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都在端午节开展划龙舟活动,而广海地区却是唱着龙船歌在陆地上“打龙船”。这就形成毗邻远近,唯有广海地区保留这种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广海打龙船活动因社会变革而一度停顿,时至年由港澳广海同乡联谊会发起和资助,年端午节隆重举行“广海地区恢复龙船节活动大会”,11支龙船队参赛,两万多内外乡亲出席,影响深远。他们还多次组队参加省、市表演比赛,均载誉而归。年4月,被列为首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06佛家拳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兴盛的时代,在江门台山完善定型,相传由佛门中人传出,故名“佛家拳”。佛家拳属于以柔制刚、后发先至、以弱胜强的南派功夫之一,其拳力刚猛,击打技术和方式独特,主要是以掌法为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功夫。佛家拳创始人梁天柱(——)是广西岑溪人,南少林佛家拳一代宗师,我国著名的武术大师。他自幼习武,长大后云游四海拜师学艺,经过刻苦磨练,天资聪颖的他综合了蔡家、李家、佛家、洪家、刘家拳的精华,年秋在广东台山开宗立派。独创有十八罗汉、小八仙、小连环、太子剑、八仙过海、猛虎下山、全铮、八仙闹东海、蛇形刁手、龙虎相会、子母桥、大连环拳、双头棍、钓鱼棍、伏虎棍、飞龙棍、八仙剑、双刀等多种兵器的武术套路,共计72个套路,自成一家。梁天柱在台山授徒行医时间最长,他的徒弟遍及广东、广西及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梁天柱宗师故后,他众多的弟子中以加拿大的陈荣恩宗师(-----)为代表人物,先后担任加拿大传统武术协会名誉会长、加拿大安大略省佛家拳总会会长、广东省江门市佛家拳会总教练等职。为佛家拳培养出大量中外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过万人。陈荣恩宗师故后,其徒弟伍新雄遵师遗志,为更好地将佛家拳发扬光大,决心将佛家拳打造成民族文化品牌,年创建了台山佛家拳学会,并以台山为总部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先后在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地开设12个佛家拳传承基地。佛家拳学会以继承创新、发扬国学为宗旨,以海外传承为特色,现有学会会员11万多人,其中国内近2万人,国外9万多人。07赤溪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流传于台山市客家语系人群聚居的赤溪镇的民间歌曲。客家山歌是赤溪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古山歌从口出”,客家人爱用山歌以景物抒情,或以景物喻人,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假恶丑的鞭挞。客家山歌有多种歌调,歌词感情真挚,曲调优美动听。著名歌手陈房郁创作了不少作品,他还通过收集历代流传的和近代的作品进行整理,出版了《赤溪客家山歌作品集》,为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作出贡献。近年来,多位赤溪歌手参加地市、全省山歌大赛,均载誉而归。08台山曲艺台山曲艺形成于明末清初,以音乐“八音班”用唢呐代唱形式表现出来。初时“演唱”的多是佛(道)教曲调,在祈祷中则伴奏法师颂唱卖鸡调、禾楼歌和地方小调。后来,随着弋、昆、徽曲的传入,逐渐形成粤剧、粤曲,“八音班”才多唱粤曲。到二十世纪20年代,在旅外华侨资助下,台山城乡纷纷办起音乐曲艺社,仅台城地区便有二十多个,活动多以演奏广东音乐和演唱粤曲为主要内容。至30年代,台山便成立了“台山音乐公会”,旨在协调联络社团,可见当年台山音乐曲艺社团活动的兴旺程度。建国后,各地以农村俱乐部或文艺宣传队的形式,继续开展音乐曲艺演唱活动,孕育出李凌、刘天一、曹秀琴、陈玲玉等一大批音乐曲艺名家。改革开放后,台山涌现多个音乐曲艺社团,成为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队伍。陈杰华通过收集整理,出版了《粤剧唱腔音乐资料大全》。台山市年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09舞狮舞狮是台山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二十世纪初已在台城地区盛行,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仪式等,都以舞狮助兴。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一般由精心制作的狮子(分狮头、狮尾)、及锣鼓、武术器械、彩旗等组成狮子队,以採青的形式进行,用布阵、解阵的方法穿插其中,分开盘、表演、採青三个仪式才算完满。台山地区的舞狮最兴盛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到现在已形成规模,现时全市狮子队20多支队,参与人数近千人。身为台山人的小编
深感自豪
为台山的传统文化
点赞!!
资料来源:台山文广旅体网、台山旅游
注意!注意!注意!从6月15日开始节目播出时间调整了!捕捉出行资讯搜罗天下美食周一至周五下午12点至13点30分《周游四方》雷汝城白雪韵仪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