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了累了来一瓶
开车熬夜和功能饮料更配哦!
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喝的人多了,也就生乱象
功能饮料存在非法“加料”、山寨假冒等乱象,近期,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通知,即日起到12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对功能饮料、口服液等保健食品的专项整治。
(图为市场上销售的功能饮料)
功能饮料非普通食品1A定义
功能饮料是指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类保健食品,比如市场上常见的红牛、启力、乐虎、东鹏等产品。
B包装
跟普通饮料不同,功能饮料的包装上印有“蓝帽子”,也就是我国保健食品的标志,生产批号也是“国食健字”头的,说明这些不是普通的饮料,而是饮料类的保健食品。多数功能饮料的包装上,都用加粗的字体标注了“不适宜人群:少年儿童和孕妇”,进一步说明了这些饮料并非普通食品。
C配料
从配料表中可以看到,饮料中含有牛磺酸、肌醇、咖啡因等成分,正是这些成分起到了抗疲劳的作用。还有的功能饮料,保健功能为“调节血脂”。
(功能饮料不是普通食品,饮用前要看清“不适宜人群”)
D查询
消费者若想知道哪些饮料是功能饮料,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在“企业查询”栏目里,选择“国产保健食品”或“进口保健食品”,搜索关键字“饮料”,查询出来的产品均为功能饮料类保健食品。
小心不明不白吃“伟哥”2今年1月,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的一批保健食品抽检结果中,武鸣一保健品店销售的一款标称为“净宝牌圣健元胶囊”的保健食品,就被检出非法添加了西地那非。
西地那非是一种化学药物成分,也是“伟哥”的主要成分,常被非法添加到壮阳、抗疲劳类的保健食品里。类似的非法添加物质还有:那红地那非、红地那非、伐地那非、羟基豪莫西地那非等。这些药物成分都会造成抗疲劳、提神的假象,但因为隐瞒了添加药物成分的事实,消费者很容易超量服用,造成身体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部分人群不宜服用3少年儿童及孕妇不宜饮用
很多功能饮料含有咖啡因等刺激中枢神经的成分,有些功能饮料是调节血脂的,按照规定,功能饮料的包装上都会注明不适宜人群。
咖啡因小剂量(50—mg)服用可以消除睡意,提高工作效率,但大剂量(mg以上)服用则可引起急躁、紧张、震颤、失眠和头痛等症状,长期服用可导致成瘾。功能性饮料其实是“特殊用途饮料”,其针对的是特殊人群,而非普通消费者,如果个人不加限制饮用,可能造成一些营养素或咖啡因过量,导致胃肠不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神经紧张、失眠等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专项整治排查隐患4目前,全区共有家保健食品经营单位,针对许可资质、产品来源合法性、产品质量、标签标识、广告宣传等方面,重点整治非法经营、非法添加、假冒伪劣、夸大宣传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专项整治在每个市选定50~70家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为重点检查单位,加强对超市、百货店、小区市场等保健食品经营点的检查力度,强化县、乡(镇)集市等区域保健食品经营监管。
通过开展功能饮料类、口服液类等保健食品专项整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对全区流通领域保健食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排查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创建经营企业示范单位,强化社会监督和企业自律意识。
图文整理来源:广西新闻网及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