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821248283623986&wfr=spider&for=pc
中国人对“河”有着难言的深情,
那一脉滋养哺育着当地人民的水源,
往往被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沿着这条河我们能——
看到一个地区的繁盛兴衰,
看到一方百姓的繁衍发展,
看到历史的更迭演变。
白水河思古
配音/周铁
“百里峡谷一线天,千座奇峰染林岚。薄雾轻抹烟云画,瀑布飞泉落深渊。”曾有一位诗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到彭州市龙门山镇旅行时留下的旧体诗,让无数人感受到了龙门山镇的山水魅力。大家好,我是周铁,今天让我们沿着白水河畔,听听那里古老的兴衰故事。
清初时期,一群移民在白水河畔建起了一座山间乡场——宝兴场,取“宝藏与焉”之义。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既是大熊猫走廊,更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藏身之所。
民国时,以宝兴为乡名;年,曾合并小鱼洞、宝兴两乡,年因境内先后设有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区、龙门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等改为龙门山镇。年,在九峰、团山、宝山三个村以西划出高山区域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十九种国家级珍稀动物以及红豆杉、水杉、珙桐等几十种珍稀植物。同时,在三沟村、宝山村境内划出区域成立白水河森林公园。从此,这个白水河畔发展起来的小镇不断壮大,拥有了四个享誉于世的国家级景点,并每年吸引大量游人来此度假旅游。
相传,白水河在清代以前已有筏运。白水河至关口全长30公里,每年三月到六月,八月十五以后至冬月,筑堤堵水,一根根优质的木材顺水而下,成为筏运人员生计的来源。那时彭州的筏运工人们信奉镇江王爷,有神会名曰“王爷会”,白水河至青?林段的会庙便设在小鱼洞,每年六月停筏三天,全体筏工出席庙会,也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盛事。但随着公路运输的不断完善,彭州的筏运也就此结束了。
如今的龙门山镇,随着一代代居民的躬耕建设与大力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其中最亮眼的要数宝山村。从一个“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的贫困村落,到如今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四川省小康示范先进村”、“中国村庄经济百强村”等荣誉称号的先进村落,宝山人走出了一条励志的崛起之路。
现今,放眼望去,果园内,桃李摇曳;错落有致的花园别墅与果园相映成趣;如日中天的农家乐装修豪华又讲究,行走在村域环道上,各种花、草树点缀其间;村民们开着小车行驶在宽敞整洁的道路上,满脸洋溢着笑容。
河水悠悠,守护着这一方土地,看尽起落兴衰,也见证了龙门山镇这一路的兴盛……
追源溯流思古韵沿着白水河追源溯流,
能看到那个曾经的山间乡场——“宝兴场”,
迈着坚定步伐,
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山灵水秀、
富裕繁荣的龙门山镇。
据年版《彭县志》载,
唐之前并无此地沿革的文字记载。
唐代在境内设安远、龙溪、七盘三城戎守,
明代曾属于仙居乡,
在牛圈沟口卡房设汛,称白水堡关。
宋时开始采铜冶炼。
清初,移民来此的人们在白水河畔建起宝兴场。
乾隆五十年(年)属于西乡鹿坪里,
咸丰年间设置过九峰局,
辖贤德、天星等7甲。
清末实行新政,地方自治。
宣统二年设置过大宝乡,
民国14年改为镇,
民国24年,设置宝九东联保,
民国28年改为宝兴乡,
年改名大宝,年析置街道设大宝镇。
年撤销镇并入乡,
后又为龙门山镇,
辖国坪、宝山、团山、三沟、九峰五个村。
年因行政区划调整与原小鱼洞镇合并,
现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
是目前彭州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
年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
辖区11个村(社区),
其中村委会9个,社区居委会2个,
人口数户人。
山河锦绣看今朝现今的龙门山镇,
位于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腹心地带,
距成都市72公里,
西与都江堰接壤,
北接阿坝州。
《彭州山行》高适“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一如高适诗中描写的那样,
龙门山镇山灵水秀,
拥有五大国家级品牌——
龙门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龙门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龙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龙门山国家大熊猫公园。
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
省级熊猫生态小镇、森林康养小镇、
四川特色气候小镇—清爽小镇称号。
在优越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
龙门山镇各项产业也蓬勃发展着。
目前,在建项目有
置信·仙林谷乡、龙门春天、熊猫生态谷等,
5个重大产业项目,预计总投资44亿元;
5个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总投资10亿元。
境内太阳湾、鱼凫湿地等景区,
成为网红打卡点;
熊猫的森林、半盏山房、断桥渔歌、心语星宿等民宿,
成为了新的风景与经济增长点。
依托这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网红民宿,
龙门山镇吸引了大量游客,
年全年游客接待量约万人次,
年旅游产值10.5亿元。
从白水河畔的山间乡场,
到目前彭州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
从“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的贫困之地,
到如今全年(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
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元的有名富裕之乡。
龙门山镇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致富路,
也是一条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这个美丽的小镇还将创造怎样的辉煌?
未来可期,我们拭目以待!
END本期声音导游?周铁成都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曾任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直播栏目主持人,现任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四川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午间特快》、《烛光深情》栏目,以及演播类栏目,《午夜末班车》、《演播室》等。
长期以来,为中央电视台、珠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省市委宣传部、各地市州电视台、在川央企以及成都军区的纪录片、专题片、汇报片承担解说工作。
本期《听鉴彭州》由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
倾情合作推出!
征
集
1、优秀稿件征集
稿件要求:稿件主题为“彭州人写彭州”。主要内容包括彭州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民风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个景点、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个回忆、一条路、一座山……一切有关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写成文字向彭彭砸来!
投稿方式:请在您的稿件后附上个人简介(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个人照片)发送到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