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一直都以为“冬至”之所以叫“冬至”,是因为大家认为冬至这天,是冬天最冷的一天。
说到冷,特别是冬天的冷,最冷的时候,很多周围的人都说:“现在的岑溪,没有以前冷,没有小时候那么冷!”为什么?因为小时候有那个取暖神器——“火笼”!
一个瓦盆,用细竹片编了个可以提起来的笼子,里面可以放木炭进去,点燃木炭,看着炭火慢慢变红边旺,一边把冰冷的双手放在竹笼上取暖,如果炭火太猛,还可以在木炭上面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碳灰来降低温度。
即使是最冷的冬天,比如冬至,因为有“婆爹”(外婆)帮着弄好的“火笼”在手,那些冬天都不太冷!
你看,一说到“天冷”,总让人想到许多东西!比如,我的好友三少:
冬冷的时候,如果有些事,有些人让你在这个寒冷的日子感觉到温暖,又或者有那么些个难以忘怀的回忆,那即使是最冷的冬天也会变得暖和起来!
所以说,“冬至”,除了“冬天里最冷的一天”的说法,还有另一种更贴切的来源说法:与“冬天里的家人团圆,寒冬里的温暖”有关!
(图:岑溪.伏六村拍摄:sabrina)
有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而古人认为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逐渐变强,代表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在我们广西,冬至是较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汉族尤重视此节。壮、瑶、侗等少数民族也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周代时,人们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是新年的起点,因而冬至曾经是一个隆重的新年节日。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只是后来通行以一月为岁首,以春节为新年,冬至才退居为一般的节日。直到现在,冬至的节日活动仍部分保留了新年活动的内容。
冬至团聚、祭祖的习俗与春节略同。此俗在广西各族中普遍流行。
客家人有“冬节晤返(音“摩”,意即“无”)祖宗”的说法,意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和祭拜祖先,否则便被视为对祖宗的不敬不孝。武宣、南宁等地,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切忌在娘家过夜。如路途太远或其他事故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
建国前,钟山、阳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
桂林等地区,乡村民众于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届时,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此俗于建国后已消失。
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届时,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在桂平等地的瑶族中至今仍存此俗。桂平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女儿、媳妇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给家中老人,以示孝敬。
(图:岑溪.伏六村拍摄:sabrina)
冬至食品较为丰富并有寓意。
各族民间于冬至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认为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
玉林、梧州等地区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义相同。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浑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浑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
此外,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大肚糍”)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
最为奇特的冬至食品是鱼生。在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的壮、汉民族,鱼生是冬至的头等大菜。是日鱼价特贵。民间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俗谚。认为冬至虽是阴气达到极盛,但也是阳气回升之始,故冬至外阴冷而内阳热,宜吃凉性鱼生润肠;夏至虽是阳气达到极盛,但也是阴气回升之时,故夏至表阳燥热而内阴寒,宜吃温性狗肉暖胃。
冬至腌制腊味食品是广西各族普遍存在的习俗。习俗认为,冬至腌制的腊肉、腊肠、腊鸭色好味香,可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桂北地区有“冬至腊肉不用盐”的说法。东兰等地“湖广人”(汉族)于冬至日腊年猪,以备春节吃用。贵港等地有冬至酿酒的习俗,名为“冬酒”,作日后待客和春节酒席之用。
(图:岑溪.伏六村拍摄:sabrina)
岑溪风俗中,称春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为我们本地一年的四大节。
而我们岑溪民间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冬至节。
旧志说一般这天岑溪家家户户都加菜,包粽子,“以冬叶裹粽,祀祖先馈亲友。”冬至所食的粽子,一律为糯米咸肉馅粽,多包长形条粽。从馅料分,品种繁多,有赤豆粽、绿豆粽、板栗粽、冬豆粽、大肉粽等,而现在我们常见的是糯米猪肉红豆花生粽。
冬至日,我们岑溪人还喜欢按俗例杀鸡设案台,祭拜天地祖先,晚餐合家围桌,佳肴美馔,丰盛一如过年。所以我们岑溪民间才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所以说,冬至日,可以是一年冬天中最冷的一天,也可以是阖家团圆,感恩祖先,感受普通人平凡生活里的温暖的一天!
其实“冬至大似年”的叫法比“冬至大过年”的叫法要贴切些,都是意味着“一年就要到头”,都是“过年”,一大家子就着特殊的日子一起来聚聚,回忆回忆祖先们、先人们对后辈子孙的好,期待来年“阳气越来越旺,生活越来越好”,感恩“冬天里的那些温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