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岑溪,有一味小吃,伴随着好多人从小时候到长大,几十年间,小店的位置在变化,周围的事物在变化,但是它的味道始终不变。
方形的绿色块状被轻轻地放在盘子上,李瑞均双手熟练地打开藤、叶,再以他自制的工具将粽子分成九块,淋上一点时油和花生油。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粽叶的绿色浸入粽子,呈现在顾客面前的是一只色、香、味、形的裹蒸粽。唐代诗人孙元晏就曾作诗《齐·明帝裹蒸》赞扬裹蒸粽的美味:至尊尊贵异人间,御膳天厨岂等闲。惜得裹蒸无用处,不如安霸取江山。
相传裹蒸粽始于秦代,最早作为农民田间劳作的干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最让人们感到温馨的食物,如今做裹蒸粽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广东肇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几乎都会做。而在岑溪,只要一提到裹蒸粽,大家就会想到李瑞均的小摊,他的裹蒸粽以猪肉、花生、绿豆、芋头为主馅,再加上李家秘制的香料酱,浓浓的香味吸引了很多过往的市民。
李瑞均从年开始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这门手艺,是李家裹蒸粽秘方的第四代传人。在李瑞均的记忆中,家里从解放前就开始做裹蒸粽生意,他的先辈咸丰二年就在樟木古街盘下一家店铺卖裹蒸粽。
李瑞均:我爸那时候也是在做(裹蒸棕),他是跟着他爸爸去卖棕,一家人都是这样做(裹蒸棕)。
在几十年的时间洗礼中,岑溪也有过别人卖裹蒸粽,但如今只剩下李瑞均这一间裹蒸粽,他的店面位置也从供销社转移到孝坊桥的转角,再到现在的岑溪饭店门口,顾客从小孩子到成年人,遍布岑溪乃至走出岑溪。
李瑞均:有一个老人带他刚满月的孙子过来,说是天凉喂他吃,不会尿床。出月后就带过来喂他吃(裹蒸棕),(印象中)最小的孩子。在我们县城,在水汶工作,要过来吃了粽子再去上班。有的去上海(念书、工作)的人也会过来吃,从小吃到大,上海的客人。
每日早上七点多,李瑞均就已经和妹妹开好了摊,随后妹妹看铺,李瑞均就回家和妻子一同准备当天包粽的材料。
为了保持粽子嫩滑甘香的口感,李瑞均到家对面的菜地采摘新鲜的冬叶和箬竹叶,这两种叶子含天然的保鲜“叶绿素”。叶子不仅带来清香,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功能。
叶子采摘下来之后,他的妻子就放入锅中煮沸,令叶子变得柔软,之后再一张一张洗干净晾好备用。这个时候,大儿子就会在闷热的厨房里边将绿豆炒干爽,猪肉裹上酱料,整个过程将近一个小时。
在所有的材料准备后之后,一家人就摆好大圆桌,各司其职,默契十足。李瑞均负责将叶子铺好,女儿放米,之后就是放料和包裹。母亲和儿子则是绕藤的能手,迅速将包好的粽子缠好放入框中。两三百个粽子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全部完成好等待入锅了。
但是为了粽的品质和卖相更佳,李瑞均必须严格控制蒸煮的火候和时间。因此几十年来,李瑞均坚持选用柴火来给粽子加温,因为他相信柴火会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粽子的自然香味。而蒸煮的时间也不宜过长,3个小时左右为最佳,所以为了粽子能在清晨新鲜出锅,夫妇俩一般都是在下半夜三四点开始煮。但是如今李瑞均已经53岁,妻子也都因为劳累的工作而病痛缠身。
李瑞均:没能力做就不做了,老了就做不了了,再多做几年吧,年轻人愿意做就做吧,不做就不做吧,看年轻人(的意愿)。很辛苦。
一份裹蒸粽,历经复杂的工序,沉淀下家族的亲情,也记载着岑溪的变迁,李瑞均用双手的温度守护了很多人的回忆。
(了解更多新闻资讯请登录岑溪新闻网)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