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文收录了明清时期甯氏进士46人,这46人的名字,如同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众多才子,灿若星辰。但在历史上,甯氏第一位进士,是唐朝的甯原悌。至今在广西灵山的岭南甯氏宗祠,祠门的对联就是“饭牛世誉,直笔家声”。上联说的是春秋齐相甯戚,下联说的就是唐谏议大夫甯原悌。
甯原悌,公元年(唐高宗麟德元年)出生于钦江县(今广西钦州)的岭南甯氏家族。父甯琚追赠谏议大夫。祖甯纯为廉州刺史。曾祖甯宣为隋唐时合浦郡太守。一世祖甯逵,山东临淄人,南朝梁南定州、陈安州刺史。甯氏家族在当时的钦廉地区为显族,当时的钦州甯氏与番禺吕氏、高凉冼氏齐名,史称“百越大姓”,割据称雄一方。
甯原悌年少时便发奋读书。少年时期在郎济山读书,勤奋刻苦,显示出其不凡的才华。武则天永昌元年(年),原悌背上行囊,赴京参加进士科考试。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主持,命吏部尚书李景谌考核策论,在千余人中甯原悌表现不俗,脱颖而出,中乙科第九名。这在当时朝野被当成大新闻——“南临大洋,西接交趾,去京师万里”的天涯海角蛮荒之地,能侪身于进士前十名,使朝野为之惊异(出荒服得上第,朝野咸异之)。武则天委他为秘书省校书郞。
中宗神龙元年()二月后,原悌迁谏议大夫(职掌议论朝政,进谏皇帝),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在任谏议期间,敢于据理力谏,深得睿宗皇帝赏识。唐玄宗登基后,原悌更得器重。玄宗开元八年,原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他胸怀坦荡,秉笔直书。玄宗审阅所修史稿,见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唐太宗所杀的事,便晓喻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以为如何?”原悌答曰:“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季友鸩杀叔牙,虽然太宗不得已杀掉建成、元吉,这也是他们自取灭亡罢了。”由是得罪玄宗,于开元八年“忤旨去官”,被罢官还乡。但原悌由是名声“益震于天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
甯原悌的这种不畏强权,正直诚信的性格,正是来自岭南甯氏的家族传承。据正史记载:隋开皇二十年(年),在陈朝已“据有南海”、雄霸一方的安州(今广西钦州)刺史甯猛力欲随前来桂州平乱的员外散骑侍郎何稠入朝参谒,后因染疾未能成行,不久便卒。何稠回朝上奏时,隋文帝还有些不悦,“上谓稠曰:‘汝前不将猛力来,今竟死矣!’稠曰:‘猛力共臣为约,假令身死,当遣子入侍。越人性直,其子必来”。如何稠所言,甯猛力临终时曾对其子甯长真说:“我与大使为约,不可失信于国士,汝葬我讫,即宜上路。”后甯长真遵父所嘱入朝,隋文帝大悦曰:“何稠著信蛮夷,乃至于此!”于是让甯长真袭钦州刺史。
家风传承,就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无论是甯原悌面对唐玄宗这位万人之上,掌握生杀予夺权力的君主,但仍犯颜直谏;还是甯长真作为割据一方的豪强,仍冒着不确定的风险,遵父遗命入朝,他们当时的这些行为,其原因都是他们认为正直无私和信守诚诺,都是“本该如此”的事情,这就是甯氏家风的真正传承。
纵观明清甯氏进士,大部分都出自当地的甯氏名门望族。在古代,并没有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读书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而一个家族能出一名进士,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良好的家风传承显得更为重要,祖辈往往将自己的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写成家训或家规,并且录入家谱,以传之儿孙。但是,只有父母长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子孙后代习以为常,好的家风才能代代传承,家族也才能人才辈出。
在明清甯氏进士最多的安徽,其中籍贯是颍州(今安徽阜阳)的竟有五人,而且,这五人是祖孙关系!这就充分说明了家风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安徽阜阳甯氏进士之一的甯世簪,在颍州《甯氏族谱序》写道:“况以孝友、诗书、朴诚、忠厚之遗泽,涵育熏陶,其来已久,岂同氓隶之子,所闻无善言,所见无善行。愚冥顽傲,真性日漓,必俟奉法之吏执简书以进决于前,而后思所审处焉,其有愧于家风不已甚乎!后之人咸有见于属望之殷,而动‘水源木本’之思,斯则祖宗之厚也夫!”他指出,后世子孙能取得成就,除了祖辈的积泽深厚外,良好的家风熏陶也是必不可少的。
时代在变迁,甯氏家风家训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有些家风家训仍具备现实指导意义,历久弥新:忠国家、敦孝悌、和夫妇、择良友;敬本业、重教育、务读书、习礼仪;正品行、尚勤俭、讲诚信、谨言行。
这些凝练的家风家训,也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所在。
是为序。甯志强己亥孟秋初六于鹏城/安徽/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成为进士之后,最基本的都能成为各部主事,或各省任知县,站上人生的一个高峰,所以“金榜题名时”成为古代“人生四大喜”之首。明清甯氏进士,其中安徽九人:甯钶,直隶广德(安徽省广德县)人,明嘉靖44年(年)第二甲第40名。甯中立,直隶颍州(安徽省阜阳市)人,明万历11年(年)第三甲第48名(以官籍河南颍川卫(安徽省阜阳市)报考)。甯瑞鲤,直隶广德(安徽省广德县)人,明万历3年(年)第三甲第78名。甯予庆,直隶颍州(安徽省阜阳市)人,明崇祯7年(年)第三甲第61名(以军籍河南颍川卫报考)。甯诰,江南颍州(安徽省阜阳市)人,清顺治16年(年)第二甲第44名。甯世簪,江南颍州(安徽省阜阳市)人,清康熙4年(年)第二甲第3名。甯世藻,江南颍州(安徽省阜阳市)人,清康熙5年(年)第三甲第96名。甯本瑜,安徽怀宁(安徽省怀宁县)人,清光绪9年(年)第二甲第19名。甯鹏南,安徽怀宁(安徽省怀宁县)人,清光绪4年(年)第三甲第3名。其中,籍贯是安徽阜阳的,竟有五人之多,占所有甯氏明清进士人数的十分之一强了。而且,这五人是祖孙关系!这实为中国自从有科举制度以来的罕见现象。甯中立(九世),明万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累官尚宝司丞、大理寺左丞。其孙甯予庆(十一世),明崇祯进士,山东莱州府掖县知县,升户部员外郎;其重孙甯诰(十二世),清顺治进士,官湖南新化知县、会同县知县;其玄孙甯世簪(十三世),清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补授河南督学,曾奉康熙之命任册封琉球国王的钦差使臣;玄孙甯世藻(十三世),康熙进士,官至江南太平府教授。为何阜阳甯氏支系能出这么多的进士?明清时期,阜阳甯氏家族已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阜阳甯氏始祖甯从善,北直隶通州人,于彭城前卫所从事。二世祖甯宽,明初靖难之变时(),追随燕王朱棣立下汗马功劳,永乐元年()封为“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羽林前卫指挥同知(三品)。“世袭罔替”即子孙接替,级别不降;“与国同休”即与明王朝共存亡。指挥职位由长门代代继承。三世祖甯端,世袭“指挥同知”,于明宣德十年(),调任河南都司颍川卫,永镇颍州。因旧时阜阳甯氏聚居颍州南半城,故有“甯半城”之称。所谓南半城,即古楼(人民路)以南,东至东城墙(温州街),西至西城墙(双龙桥东头),南至临泉路。在此范围内,都有甯氏胡同、甯家宅院等旧址;特别是大隅首壮观气派的甯氏祠堂,小隅首皇帝赐建的忠义祠、节孝祠,以及颍河路的甯氏商铺和学校。正是这一系列甯氏古建筑群,所形成的人文景观,佐证了“甯半城”之称的由来。甯氏祠堂在大隅首东侧,即现古商城南门东侧。有对联曰:“家世清华远,门庭喜色新”、“勤学直书,应念先人之德;辅君佐霸,当弘乃祖之功。”明、清两代,阜阳甯氏为显门望族,出任京官、省官、州官、县官达00余人,其中具有三品以上封典34人,有功名的进士、举人、监生、拔贡、廪生、庠生余人。掌管颍州军权00多年,武功文治,懋绩昭彰,成为阜阳“八大家”之一。此外,五门中还有分支曾掌管颍州捐输局(捐官机构)大权。甯氏大门门联“科名高北斗,家世本西清”,是对颍州甯氏的真实写照。甯中立,字尔强,号振鲲,明万历十一()年癸未科进士,阁试上一篇《宵衣箴》获阁师青睐,以三甲之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实属罕见。历任礼部精善司主事、主客司郎中,后为尚宝司司丞(五品)、大理司左丞(四品),为人廉谨勤于政务、平生好施舍、乡邻有求皆慷慨相助,著有《诗集》一卷。甯中立是颍州甯氏第一代文人,正当年富力强官运亨通之际,因兄旧病复发,73岁老母悲伤度日,难以支撑,期盼儿臣归家,他即疏请告退,侍奉老母及兄长,18年后复职,堪称忠孝两全典范。甯予庆,字大履,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历任山东布政使、莱州府掖县知县。后升户部主事,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改任吏部员外郎,因政见不合,崇祯十七年正月(年,当年明亡)称病乞归,卒于家。值得一提的是,甯世簪是明清甯氏进士中名次最高的(清康熙4年(年)第二甲第3名),授翰林编修,典试黔中,所拔多名士。曾奉康熙之命任册封琉球国王的钦差使臣。其妻武氏亦是颍州才女,善作诗,载入邑志。但因性情耿直,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一生未得重用,后养亲告归。于康熙三十八年创修《阜阳甯氏族谱》,字辈“若大继文南,光国克承传,尚宝毓尔家,学道永其年”,今已六修。甯世簪在颍州《甯氏族谱序》中写道:“况以孝友、诗书、朴诚、忠厚之遗泽,涵育熏陶,其来已久,岂同氓隶之子,所闻无善言,所见无善行。愚冥顽傲,真性日漓,必俟奉法之吏执简书以进决于前,而后思所审处焉,其有愧于家风不已甚乎!后之人咸有见于属望之殷,而动‘水源木本’之思,斯则祖宗之厚也夫!”他指出,后世子孙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了祖辈的积泽深厚外,良好的家风熏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节得到海南甯光涛宗长指导,特此鸣谢!)/山西/前面说到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其中之一是“他乡遇故知”,那么如果是“他乡遇同姓”,又该如何?如果是张王李周等大姓,因为人口太多了,估计最多也是点点头而已。而甯氏在古代显然也是稀姓,在他乡能遇到,倍感亲切。且看下面的两个事例:湖南祁阳的明代进士甯良,明正统十年(年)进士,历任浙江省参政、广东按察使,浙江右、左布政使(明洪武九年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省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在《祁阳甯氏族谱序》中,甯良说:“我曾宦游四方,凡是遇到同姓的人,都会询问他的先世来源。曾有一次,我经过陕西清水县,在距离县城三十里地,忽见一位官员拱立道旁迎候:‘儒学教谕,河南荥阳甯铎在此等候多时了。’我十分惊讶,问他原因,他回答:‘昨晚梦见有同宗显宦会经过我这里,到了天明,您莅临此地的公文已经到达,故此远迎。’我想是否祖宗神灵的安排,想让我明白自己的世系?问他的先世来源,但可惜也不知道。”甯良的事迹,在后续文章仍会提及。”雍正年间,甯时文在广东吴川任知县,得知当地有甯龙跃公支系大族,特向甯氏宗祠赠送牌匾:“前同一家”。甯时文就是本篇要说到的清康熙年间进士,山西稷山人。明清甯氏进士,其中山西九人:甯瑛,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人,明正统7年(年)第二甲第7名。甯贤,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人,明成化17年(年)第三甲第6名(以军籍直隶定边卫(陕西省定边县)报考)。甯河,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人,明弘治18年(年)第二甲第3名(以军籍直隶定边卫(陕西省定边县)报考)。甯三翰,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人,明万历35年(年)第三甲第10名。甯世珽,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人,清顺治15年(年)第三甲第名。甯世旋,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人,清顺治18年(年)第二甲第58名。甯尧采,山西闻喜(山西省闻喜县)人,清康熙4年(年)第三甲第0名甯时文,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人,清康熙51年(年)第三甲第51名。甯岳平,山西永济(山西省永济市)人,清嘉庆6年(年)第三甲第6名。其中,除甯岳平出自山西永济外,其余8人竟只来自两个地方:山西稷山、山西闻喜,各4人。山西稷山甯氏分布:汾南的西位村、东蒲村、东柏村、西埝村、南埝村、蔡村乡,翟店镇寺庄村、宝泉村,化峪镇甯翟村、甯翟堡、西薛村;汾北的西店头、史册村、邢堡村、西堡村、四合庄,等等。据山西稷山《西位村志》载:“元朝年间,山东济南府章邱县甯家村(庄)有甯姓二兄弟甯秉让、宁秉直,因为百姓惩恶除霸,伸张正义,被恶霸勾结官府逼迫,无奈出走。他们先逃至河南,又因连年大水,淹没农田,无法糊口。相传兄弟二人经算命先生指点,率全家西迁,来到稷山县找带“西”字的村庄落户。不久听说陕西省合阳县也有一个西王村,兄弟俩商议后,决定老大甯秉让前往陕西省合阳县新池乡西王村落户,老二甯秉直留下。当时,甯秉直生有八子:习、椿、希、肥、伍、巨、柒、钦(西位甯氏自此后分八支)。但因后来官府追查命案太紧,甯秉直父子9人商量,甯秉直三子甯希騄(当时只有他生有二子甯麟、甯凤)主动要求回山东老家替兄弟偿命,才保住了七个兄弟的性命。西位甯氏现已传3世,距今约有余年历史。”山西稷山西位甯氏30字辈:“秉希质子尚,守三天之有,育其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浚哲文明,元温恭允塞。”稷山东蒲村甯氏,于唐代迁稷山,始祖务,高祖韶,曾祖钊。现约三千人,分为东中西三支。东支始祖甯衡,字辈:“衡淮绒邦,自国文习,全帝大士,万元希凤(洁)。”甯时文,字汉章,山西稷山人,康熙五十年()进士。先任广东吴川知县,后任广东澄海知县,廉惠有声。除烦苛,革陋规,士民德之。著有《海疆政略》、《藏雪斋诗集》。《稷山县志》中所记甯时文事迹广东澄海冠山乡内的洪氏宗祠,为时任澄海知县甯时文所书山西稷山明清时期出了4位进士,说明当地甯氏家族重视教育,故能人才辈出。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甯滨就出自山西稷山西位村。再来看看山西闻喜甯氏,其世族渊源也不容小觑:山西闻喜县东镇裴村,已有年历史,曾以“裴城”扬名,宋以后裴氏衰落,甯氏取而代之。至元时甯氏已族殷人繁,至清代达到鼎盛。据《甯氏家谱》记载,从明正统到清康熙年间,甯氏家族就出了进士、文武举人37人、明经、例贡、武科44人,无怪乎康熙年闻喜知县沈光瑀感叹道:“甯氏不数传而文物蔚起,习弦诵者若而人,服先畴者若而人,子姓之繁衍,且耕且读,几偏裴村间,昔以名裴村者,今竟俨然为甯村!”甯氏家族何时居于裴村?众说纷纭。顺治年间的中州学使者李震成认为,“甯之先世为稷山人,唐时徙闻喜八裴村,盖晋公故里也。”清初,根据在裴村汤庙灌底景云宫出土的元代碑记记述来看,元时甯氏已族殷人繁。《甯氏家谱?源流考》记述,“余祖则自(稷山)钟楼巷徙闻喜之西裴村,占藉甘泉里三甲,亦以顺为户名。”甯氏自始祖甯景先居裴村,至清末,传二十世,其间人文蔚起,俊杰不绝,烂勋名于当代,流声施于奕礼,声名渐近裴氏。甯尧采,闻喜县裴村人,清康熙二十四年(年)进士,授广宁县令,清江县令,署临江府,分校癸酉乡试。归里,置田产,课子弟。据史册记载,此人治绩颇大,父老能略言其概,他省吃俭用,勤于政务,莅任五年多,曾建西仓,筑城楼,捐修福寿寺,编纂《广宁县志》。康熙《广宁县志》,甯尧采编纂
闻喜甯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清初,甯氏家族的书斋书院有“淇园”、“我园”、“暇园”、“谁楼”、“品斋”等。甯氏的“品斋”更是广丈二有余,中堂左檐匾曰“修德”,右檐匾曰“讲学”,东廊檐匾曰“尊师”,西廊檐匾曰“亲友”,三屋对峙,形似“品”字,意为重“品”。甯氏族人多建书斋,以居内专心读书,辄晓大义。在闻喜县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套雍正六年(年)的《甯氏家谱》,家谱共四集,十卷,一集曰孝,二集曰弟,三集曰忠,四集曰信。“孝弟忠信”也正是甯氏的治家之本,也是甯氏成功的秘诀。甯氏家族有庭训十八条,如:身不可不修也,尊卑不可不辨也,孝思不可不永也,教子不可不严也,出仕不可不清也,邻里不可不睦也,输粮不可不先也,等等,不正是甯氏家族对“孝弟忠信”的最详实的注解吗?/山东/在山东宁阳神童山下的葛石镇,有个甯家庄,村南有一座“姑仙山”,它就像一扇大门挡在甯家庄村南,庇护着甯家庄村民,正因为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村民对这座小山非常崇拜,又称之为南顾山。在明朝以前,村民就在这座山上修建了魁星阁,后来甯家庄果然名人辈出。在甯家庄有一个妇孺皆知、交口相传的传奇故事:清朝顺治年间,甯家庄有两位读书人,其中年龄较小的叫甯之凤。两人都只有十几岁,每天结伴到学堂去读书。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两人都胆很大。因为两家家庭都不富裕,买不起灯油,每天在学堂里学完后就一起来到魁星阁,借着神像前的烛火苦诵经书研讨学问,每次都学到深夜才回来。姑仙山虽然不高,却十分陡峭,只有一条不足一米的狭窄山路通向山顶,为防止摔倒,两人一前一后小心下山。一天夜晚,天黑如墨,两人照例到魁星阁读书,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起身回家,两人摸着石头慢慢下山,年龄大的书生说:“都怨咱们家都穷,如果家里有钱,咱们也不用受这么大罪,冒这风险,再说还不知道能不能考中进士”。甯之凤听后说:“古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我等受这点罪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我们两个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所回报的。再说了,我们考取功名,也并不单单是为了扬眉吐气,乌鸡变凤凰,而是要像王半山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编注:王半山,即王安石。先天下句为北宋范仲淹语),为老百姓谋利益。”甯之凤刚说完,突然面前出现一团亮光,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灯笼,而灯笼并无人打着,人走灯也走,人停灯也停,照的甯之凤前面的路清清楚楚,两人都感到很惊奇。天气很冷,两人又饿,也没有考虑很多就跟着走,走到村跟,两人各分东西回家,甯之凤住在村东头,灯笼就跟着他一直到门口,之凤到家后,亮光就消失了。后来连续几天晚上都是如此,两人都认为里面有玄机,约定都不外说。又一天晚上,两人读完书后,相约回家,因为天黑路滑,年龄大的书生不小心摔了一跤,不由地埋怨说:“我们两个一块到山上读书,为什么灯笼只给他照路,不为我照路?”前面的火光答道:“你不用发牢骚,我是魁星阁里的小鬼,是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让我专门为布政老爷打灯笼,甯之凤虽然和你一起读书,但他心胸开阔,志在千里,必然会独占鳌头,而你只为个人,不会有大作为。”那个书生听后差点没气死。后来,两人都去赶考,结果年龄大的书生只考了个秀才,而甯之凤却是金榜进士,一直官升到太宰太傅、陕西布政使,这时和甯之凤一块学习的书生才把这个事说了出来,人们无不叹服。当官后,甯之凤果然如他少年时所说,体恤民苦,淡泊名利,处处为苍生社稷考虑,年老辞官回家,造福乡里,享年78岁。至今甯家庄及周边都以甯之凤为荣,并用这个故事教育子孙,成为励志求学的生动教材。上面这个故事说的甯之凤,正是本文中要说到的明清山东甯氏进士之一。明清甯氏进士,其中山东七人:甯杲,山东蓬莱(山东省蓬莱市)人,明弘治9年(年)第三甲第名(以军籍辽东海州卫(辽宁省海城县)报考)。甯之凤,山东宁阳(山东省宁阳县)人,清顺治3年(6年)第二甲第48名。甯天瑞,山东章邱(山东省章丘市)人,清康熙1年(年)第三甲第名。甯云鹏,山东蓬莱(山东省蓬莱市)人,清乾隆49年(4年)第三甲第43名。甯自学,山东章邱(山东省章丘市)人,清嘉庆7年(年)第三甲第19名。甯云程,山东宁阳(山东省宁阳县)人,清道光3年(年)第三甲第18名。甯宪,山东宁阳(山东省宁阳县)人,清道光1年(年)第三甲第81名。山东七位进士,也集中出自三个地方:宁阳3人,蓬莱、章丘各人。这三个地方的甯氏,都是当地的世家大族,而且甯雲程、甯宪还是叔侄关系。(一)宁阳县《甯氏族谱》载:“李唐肇造(唐初)之年定居宁阳”。清光绪三十三年《宁阳县志?乡土志》载:“甯氏系出甯武子(俞),宁阳旧族,自唐宋居此。元延祐间,甯仙仕,为行军都统领,弹压督理屯田。至明,有名旻者,传世至今十七世,之凤、雲程最著。另县志载:“元(朝)甯亨,管民提领”。按乡土志甯氏为宁阳九大姓氏之第一大姓。“宁阳甯家,泰安宋家,曲阜孔家、九军孟家”传遍宁阳,妇孺皆知。又传宁阳“一溜东北乡,无甯不成庄。”老谱字辈“守学允之永,景毓世传继,天衍宏廷方,尚昭树嘉贻,建远繁其绪。”甯之凤(一),字德九,清朝宁阳(今宁阳县城东街)人。康熙皇帝封他为“太师太宰德翁”,赠太子太保。明万历四十一年(),甯之凤参加考试,补邑生,入县学研习经典。第一天,先生让他背《大学》,结果一字未错。清顺治三年(6),甯之凤高中进士,授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顺治五年(8),黄河吕粱段遇险情,顺治帝下令让甯之凤治理。甯之凤接旨后风雨兼程,披蓑戴笠一路沿河察视,同时将皇帝的诏书传到各地,限令死守。他查办了渎职县令,率军民疏通河道中的障碍,同役夫一同背土上堤,险处打桩,填塞涌洞,束水攻沙,苦战月余,确保了吕梁无事。水退后,他用节省下的0万两白银赈农植树,筑堰固土,为黄河吕梁段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清史?河务》载:朝廷派员巡检,两次奏请皇帝褒奖甯之凤治吕梁的“兴禹治水之功”。顺治十五年(),甯之凤升任河南知府,总摄中州的事务。这时他已官至三品,一到洛阳,立即走街串巷,下田同农夫攀谈。当他了解到当地的耕牛因非法宰杀而使当地百姓生活贫寒时,他要求各司县衙查清现存耕牛,一律用官价买入分给农户,并让经纪人从内蒙、青海等地贩大批壮牛进豫,每十户配一套,并对宰杀耕牛者罚银一千。当年秋,河南就实现了以牛代耕。为克服中州各地百姓不善储粮的习惯,甯之凤拿出自己两年的俸银,帮助州府扩建粮仓,并动员百姓注重储粮备荒。山东宁阳神童山,甯之凤曾在此地读书甯之凤为政注重严肃纲纪,特别对官吏管理更严。他常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告诫部属:“社稷以民为本。民为重,君为轻。为国尽心,为君分忧,首当为民谋福。”他首先从自己做起,巡查州郡,废除一切馈赠迎送,有犯科的人立即除名。一些官吏常向客商索要钱财,有的明目张胆设卡收费。于是,他出榜晓知各地:无河南府关文一律不准向客商收取分毫。并暗派稽查,明侦暗访,将胆大妄为者就地惩办。还有些奸猾官吏虚报冒领俸银,增加了百姓负担。甯之凤洞察此情,“一概清查,严行裁汰,不许滥报,以免苦累小民”。树人重教,是甯之凤的又一德行。他把“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作为施政要领。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拨库银兴建学馆,设讲经堂,并亲自从山东延聘名儒执教,经常巡查属吏,嘱他们把尊师重教当成政规,违者责罚。数年后,河南殿试3人金榜题名,声态全国。顺治九年()正月初九,甯之凤奉命监造庆寿宫(慈宁宫),为太皇太后70岁贺寿。他精打细算,节约7万两白银,交予国库。庆寿当日,顺治皇帝欣然命笔“甯之凤监造”。这是故宫唯一题监造人于其上的殊例。在河南时,甯之凤领兵一举捣毁土匪穴巢,全歼顽敌凯旋,朝廷加封他为陕西按察使,兼陕西重藩布政使。河南万民上表乞留,百姓自发在龙泉为其造生祠,甯之凤到陕西上任时,了解到那里少数民族较多,他因俗而治,亲抚夷族首领,温言礼让。康熙元年()夏,他再次出巡八卫,病倒在哈密,于是上表辞官养疾,朝廷准许他回归故里。78岁时,甯之凤辞世,康熙皇帝闻报,特派山东布政使专程祭吊。年,甯家林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甯之凤墓碑位于甯家林中,保存良好。甯雲程,字鹏九。宁阳县人。资性英敏,仪表奇异。嘉庆九年1(4)举人,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进士。历署江南高淳、如皋县知县。丁母忧,服除,复为江西上高、临川县知县。所至因俗施治,清积牍,剔宿弊,擒奸猾,兴学校,恤灾民,得到士民赞誉。在为官多年后,忽发感慨道:“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宦成不退,必有后悔。”旋上书引疾告归。祖父鳌,拔贡,知县,署知州;弟云鹤,附贡生,能文善书。甯宪,字时田。宁阳县人。少受业于叔父、进士雲程,为文“风格遒整,藻采映发”。道光十七年(7)举人,三甲第八十一名进士。历署四川清溪、仪陇、射洪等县知县。所至劝农课士,剔蠹厘奸,清除盗匪,设立义学,政绩卓著。又奉命赴鱼通、穆坪察勘土司互控重案,责以大义,争讼双方皆以惧怕而听从。知府以其才能,遂实授万县知县,至任白天清理案牍,夜间便装私访,对违法者予以惩处,并编查保甲,操练乡勇,不逾月,境内肃然。因公赴省,以疾卒于旅邸。(二)山东蓬莱大甯村、小甯村:始祖甯从道,安徽宁国人,因佐明太祖开国有功,封镇国将军、光禄寺大夫,戍边海河,拓建天津卫。生五子,长、次分居山东蓬莱大甯村、小甯村。永乐二年(),携老三、老四迁天津,其后成为津门豪族,历年。咸丰11年重修家谱序:“山东界连河南之地,有甯氏之族亦尊从道公为始祖,其二世祖乃五公也。”蓬莱小皂村:明正德至嘉靖时,始祖来自山西洪洞,以锅烧盐为业,居小灶村(小皂村)。老谱序言:“粤稽甯氏徙自蒲东,来此山左,辞彼洪洞故土,家于蓬莱城东。千万世瓜瓞繁衍,于今为列数百年,俎豆馨香,永垂不朽,猗欤休哉,何其族盛也。”四兄弟分为东南西北四支:东支字辈“景庆有金,光明正大,进宝福禄双全。”,南支字辈“子贵有金,光明正大,进宝福禄双全。”西支字辈“元培秉汝树大立,志远高山明日月。”北支字辈:昌治德宝庆,文明国永兴。”又说第二支为“西”,现行字辈“秉汝树煦(旭),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清乾隆十三年(),从蓬莱清官乡迁辽宁瓦房店。自称“小云南”之甯氏,源于明初30万讨元大军,来自全国各地。洪武期间,在云贵交界处屯军,建立乌撒卫(今云南镇雄和贵州威宁境内)。后因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朝廷从乌撒卫抽调军户转移山东。至清顺治年间,其后裔又随“闯关东”潮流进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他们都自称“小云南”。清顺治时甯九德自蓬莱闯关东,落籍海城,成为辽南名门望族(另见辽宁甯氏源流)。清康熙时从云南迁蓬莱小皂村,又迁于家庄小甯村,字辈“云吉朝天师,德世培兆运,维仁志可乐,日子到前程。”于家庄大甯家村与城东小甯家村同字辈:“…贵、福、禄、寿、安、康…”,与天津甯氏相近。蓬莱马戈庄甯村字辈:“首文朝中其,庭国永广学,允金德先作,志大可胜利。”还有散支,祖籍蓬莱东玉甲雨家社,辈序“朝龙-学顺-国友-玺先。”甯杲,原籍山东蓬莱,军籍海州卫(辽宁海城),明弘治癸丑进士,升至都御史。当武宗时权阉用事,朝政日非,大学士刘健、谢迁等,相继去职。廷臣多阿谀取容,唯甯杲独正色,立朝不畏强御,时论与之。明代,海州科甲极少,以进士而登显秩者,惟杲一人而已。相传,今海城亮甲山又名甯家山,为明甯杲中丞之花园,即甯杲故里。甯云鹏,字博九,号瀛海。蓬莱县人。祖父与父皆武官,云鹏雅好儒术。乾隆四十八年(3)举人,翌年联捷三甲第四十三名进士。授直隶赤城县知县,关心百姓疾苦,抚恤周至。其按额征收牛羊驼马税,毫不滥取,塞外牧贩皆迂程出其途。捐廉修书院,资给膏火。治邑十载,风俗大变,囹圄草满。上宪为之惊讶,令其先后署宣化、万全县知县。历办谒陵及巡幸大差,皆妥速无误。又由蓟州、霸州知州,升冀州直隶州知州,越加勤勉,常对属吏道:“居官戒贪利,尤戒近名。近名必多事扰民。”丁忧,服满,又历署顺天府治中(两次)、宣化府同知、大名府知府等职,所至清洁自守,勤政利民,声誉颇佳。直隶总督赞其“老成吏也”。为官四十年,竟无以治装归家。居家时,乐为善行。曾告诉后辈曰:“居官所食皆民脂膏,吾生平无他长,但不瘠民肥己,勉为清白吏耳。”七十岁卒,乡谥“端恪”。(三)章丘甯氏也由来已久。清王士禛《分甘馀话》:“章丘县西北有甯戚城,春秋齐甯戚采邑,今县有甯氏,尚为巨族。”甯戚仕齐,长期出任“大司农”,大力发展农牧业,著有《相牛经》传世,山东章丘“甯戚城”为其采邑,原名饭牛庄,又因戚封范王而称范王庄。章丘市甯家埠有三个甯村,先祖来自山西洪洞,老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另一说,甯家埠分甯一、甯二、甯三村,其中“占、兆、顺、传”同为0世,现用字辈“兴玉(广)延凡,继述鸿(宏)昌”。后续16字辈:“明哲祚祺,祖宗显扬,景仲宪君,爱基由泰,仕呈家远,相绪广开。”另章丘市刁镇甯氏,元朝迁自河北枣强县,字辈:廷玉传继广,昭宪庆凡祥,“昭”为3世。甯天瑞,字聚五。章丘县人。家贫,其妻是巨室之女,但天瑞并不依赖求助妇家,而是苦志攻读,以种瓜自给。康熙十一年()举人,翌年联捷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进士。授直隶武清县知县。案牍之余,吟咏不辍,见到士人还往往说起自己过去种瓜之事。不几年,被罢职归,更加致力予文词,人咸服其品藻。甯自学,字殖亭。章丘县人。嘉庆六年()举人,翌年联捷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进士。授甘肃秦安县知县。减轻百姓负担,免除额外加税;修书院,增义学,广施教化;所用防御土匪的战备工具、甲士糗粮、驿站饲草,皆捐俸偿还。乞假告归,秦安士民攀辕流涕以送。晚年,改沂州府教授,多所陶成。著有《论语析解》、《学庸汇成》。/陕西/子贡,春秋卫国人,为孔门“十哲弟子”之一,孔子十分欣赏他,把他比作宗庙里的“宝器瑚琏”。子贡去世后,葬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八里张庄。唐代,他被追封为黎侯,宋时加封黎阳公。学人儒生,远近官宦,常来子贡墓前谒拜祭祀,香火很盛。然而到了元代,村民因“饱尝谒祭之扰”,竟然夜间捣坏墓碑藏了起来,把子贡的石像移到大伾山下一座荒丘上。祭祀的官员们失于访查,误在伪冢前顶礼膜拜。明正统年间,知县龙霖又在大伾山假墓前建祠筑墙,塑石人石兽,愈加弄假成真了。此后二百多年间,祠堂越建越大,祠田也越来越多。正德十年(年)知县胡为良建祠,万历初知县杨镕又重修。每逢春秋两季,峨冠博带的官员,皂靴素袜的儒生,都纷纷来这座假墓前顶礼膜拜,神色严肃,满面虔诚。一直到万历二十年(),甯时镆上任浚县知县。他闲来无事翻阅县志,无意间发现了问题,原来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的张家庄,而不在大伾山脚下。那么子贡墓怎么会离开张家庄,跑到伾山那里去了呢?他率众到张庄多次考察,访问宿老,组织发掘数月,终于发现真正的墓穴,又于乱树丛中找到残缺的画像石。有此进展,人们欣喜若狂,遂又挖开伾山下的所谓子贡墓,刨出石门题识,证实了该墓原来是北宋时萧平川(契丹族后裔)的坟墓。于是,甯时镆请示郡、台批准,平掉假坟,在张庄重修子贡墓,墓前建了大殿、配殿。将子贡像又迁回张庄,并立碑以记其事。此碑即《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立于万历二十三年()。若不是这位甯时镆,说不定到现在人们还在一座假墓前祭奠子贡。甯时镆就是本文中的万历年间陕西进士。明清甯氏进士,陕西六人:甯威,陕西盩厔(陕西省周至县)人,明洪武30年夏(年)第二甲第3名(洪武30年取春(三月)、夏(六月)两榜进士)。甯时镆,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人,明万历17年(年)第三甲第名。甯秉谦,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人,清康熙45年(年)第三甲第03名。甯熿,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人,明万历41年(年)第三甲第74名。甯林,陕西郃阳(陕西省合阳县)人,清顺治15年(年)第三甲第60名。甯述俞,陕西潼关(陕西省潼关县)人,清光绪4年(年)第二甲第名。六人中,有四人来自陕西合阳。陕西合阳甯氏始祖甯企政,原籍山西稷山,吴城村人,元至正五年(年),饥荒兵祸连结,甯公负母张氏流落至此,以弹花奉亲,因为人忠厚、淳朴,得本村寇公赏识,以其女许之。始祖妣织纺事母,殷勤备至。生子八名曰:宣、钦、谦、智、贵、柔、海、才。至此,家业兴旺,子孙繁衍,人文蔚起,世为邑之望族。明万历至清道光年间,进士十一人,举人三十余人。雍正丙午年,七世孙文斗公出任知县,倡议兴建祖祠与八分祠;祠前门牌楼正中悬挂万历御赐时镆光禄寺少卿臣“治功第一”。据记载有三丈禁地,有“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之说;甯时镆与孙甯林荣赐“祖孙进士”;赐甯愈,鲁兄弟登科;甯珂任重庆府教授兼知府事文学,赐”关中高士”与”巴郡太守”匾,康熙年举人甯梅任浙江龙泉县正堂,太昌元年诰封甯璜臣工部都水司郎中,乾隆五十年凤仪赐获“恩科进士”,五十八年凤集获钦赐:翰林院检讨。甯威,为洪武三十年夏榜进士。本科三月殿试时,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举子。明太祖将试官治罪,自阅试卷,取中六十一人,完全是北方人,于六月廷试,取韩克忠为状元。因此世称春夏榜,也称南北榜。洪武进士甯威,《进士题名录》甯秉谦,字六皆,号罗峰。经甯航查光绪《青阳县志》,甯秉谦原籍安徽青阳,入籍陕西合阳。甯林,陕西郃阳人,康熙六年(7)至康熙十五年(6)任新宁(今广东台山)知县。清康熙十一年七月,修一统志,檄行郡县修纂志乘。邑令甯林九月於署集文学诸儒,广搜旧籍,博采舆言,自秋至冬,四阅月而稿就,凡十卷。康熙年间新宁知县甯林,《新宁县志》,甯铭生提供甯述俞,戊戌变法时任户部主事,在其上书中,提出应保护本国工商业,要求“理财裕国以图自强”的建议。民国7-15年任潼关县教育局长。民国十四年任潼关县长。另广东台山广海甯氏始祖甯帝福,亦系陕西省郃阳县人,元进士出身,授广西省梧州府岑溪知县。山西稷山始祖甯嗣忠,祖籍山东济南府章丘甯家庄,生信远、次远二子。元末(年),因避祸外逃,长子秉让落户陕西合阳县新池乡西王庄,次子秉直落业山西稷山县瞿店镇西位村。因迁徙时有“见西而落”之约,故大多落户于西位、西薛、西捻、西里、西店头等村庄。而闻喜甯氏族谱载:“余祖甯景先,元代自稷山钟楼巷徙闻喜裴村,占藉甘泉里三甲,亦以顺为户名。”故此,山西稷山、山西闻喜、陕西合阳之甯氏,同出于山东章丘,同履“遇西而落”之约。而上述地区也是明清甯氏进士集中出现的地区,令人感慨:因有家风之传承,故能人文蔚起。/河北/明清甯氏进士,河北4人:甯举,直隶新城(河北省新城县)人,明弘治3年(年)第二甲第8名。甯化龙,直隶新安(河北省安新县)人,明万历5年(年)第三甲第33名。甯尔讲,直隶永年(河北省永年县)人,清顺治16年(年)第三甲第18名。甯曾纶,直隶乐亭(河北省乐亭县)人,清道光0年(年)第三甲第75名。寗举,字惟臣,直隶保定府新城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顺天府乡试第三十四名,后参加会试第十五名。弘治三年,登进士第二甲第八名。曾祖父寗友;祖父寗允贤;父亲寗鉴,母杨氏。甯化龙,字文明,号云田,明代直隶保定府安州新安县(今河北省安新县,现划入雄安新区)人,民籍,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山西按察司副使、山西布政司右参政、任陕西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从二品)。
甯尔讲,字元著,直隶永年(今属河北)人,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年)进士。入翰林院。康熙初任巡盐御史,后任监察御史,序《广平府志》。甯曾纶(-),字理堂,直隶乐亭县人,道光二十年庚子科(年)登进士,授工部主事。后授山西道监察御史、福建督粮道、江苏、浙江按察使。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时自缢。清代硃卷集成浙江忠义录据甯曾纶五世堂孙甯慈晏所述:河北乐亭甯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来到乐亭,弟兄五人,老大为大支,居住城里;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依次为二支三支四支五支,居住甯庄。《乐亭县志》载:甯兰森:嘉庆已卯科举人,由郎中任甘州知府。甯曾纶:兰森长子,道光庚子科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升江苏按察使,改任浙江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咸丰十年十一月,太平军陷城,曾纶阵亡。甯曾笏:兰森次子,任浙江慈溪知县。据世代祖传,甯兰森,甯氏家族第二支。曾在朝廷某部作一名小京官,字写得很好,专事抄抄写写。虽任京官0年,但经济生活仍很拮据。不过为人品格尤佳,上和下睦,得到上锋赞赏,特放他外任兰州知府,以充家需,后死于任上。兰森长子曾纶因一篇政论文章,很得皇上常识,授官山西道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廉明,不为世俗所染。清官称道,赃官仇视,欲除之而后快。因其无把柄可抓,奈何他不得,故以提升为名调离北京,升任江苏(后改浙江)按察使,文官掛了武职,署理全省治安,居省官职第三位,代理布政使,居省官职第二位。他在任职期间,正值太平天国义军攻城,他率领全城军民奋起保城,无奈寡不敌众,城破阵亡。清军战胜太平军后,封其家为世袭云骑尉。有二子,一子为某县知县,一子为左宗棠部下一名军官。从兰森做官时起便出了社甲,和整个家族脱离了关系,故音信不通,更无往来,只在民国初期曾来人登墓祭祖,知其下落在杭州一带。/江苏/我们在填写履历表时,经常看到有一栏“籍贯”。今天的籍贯,一般都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也叫祖籍或原籍。但在古代,籍和贯是两码事。先说贯,也称“乡贯”、“里贯”,即原籍、祖籍,亦即现代意义上的籍贯。而籍,跟出生地有关,但不是指出生地,而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古代,普天下的人民都属于帝王的当差人户,都被编入某一籍中。各种人户都有“籍”,由官府派定徭役专业,煮盐的是灶籍,做工的是匠籍,当兵的是军籍,经商的是商籍……明代甯氏进士,一般以乡贯报考,但也有不少是以役籍报考。如直隶颍州人(安徽省阜阳市)甯中立、甯予庆以官籍/军籍河南颍川卫(亦安徽省阜阳市)报考;山西稷山(山西省稷山县)人甯贤、甯河以军籍直隶定边卫(陕西省定边县)报考;山东蓬莱(山东省蓬莱市)人甯杲以军籍辽东海州卫(辽宁省海城县)报考。而本文中的江南丹徒(江苏省丹徒县)人甯珍、直隶山阳(江苏省射阳县)人甯溥,均为医籍。明清甯氏进士,江苏3人:甯珍,江南丹徒(江苏省丹徒县)人,明景泰5年(年)第三甲第15名。甯溥,直隶山阳(江苏省射阳县)人,明弘治15年(年)第三甲第名。甯绳武,直隶吴江(江苏省吴江县)人,明万历41年(年)第三甲第4名。甯珍,(年-年),字伯珍,南直隶镇江府丹徒县人,医籍,治《书经》,年二十四岁中式景泰五年甲戌科第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正月十六日生,行三,曾祖甯仲山;祖甯彦诚;父甯得中,太医院判;母宋氏。具庆下,妻黄氏,伯得刚(府同知),兄瓒;瑢,弟琮。入仕后,任兵科给事中,能直言,升浙江参议。乾隆镇江府志甯溥(4-),字公父,直隶省淮安府山阳县人,医籍,治《易经》,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弘治十五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七名。曾祖父甯有祯;祖父甯瑛,曾任御医;父亲甯昱。母侯氏。甯绳武,江苏吴江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其孙女(清代)甯若生,字璀如,为嘉定太学生侯汸妻。著有《春晖诗草》。/其他地区/明清甯氏进士中,要数官做得最大的,当属本篇介绍的甯良。甯良最高官衔是明代浙江布政使。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布政使是从二品官,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到宣德时,为加强统治,才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当时浙江行中书省也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甯良历任广东按察使,浙江右、左布政使,确确实实称得上是封疆大吏。而排第二的,应该是清朝的甯之凤,最高做到陕西按察使,兼陕西重藩布政使。清初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但都不是省一把手了,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明清甯氏进士,湖南、广东、河南、内蒙古、浙江、北京、辽宁、四川各一人:甯良,湖广祁阳(湖南省祁阳县)人,明正统10年(年)第三甲第45名。甯诜,广东东莞(广东省东莞市)人,明成化0年(年)第二甲第54名。甯嘉猷,河南考城(河南省兰考县)人,明万历14年(年)第三甲第65名。甯心祖,正红旗(内蒙乌兰察布盟东)人,清顺治1年(5年)第三甲第40名。甯国珍,浙江兰溪(浙江省兰溪市)人,清顺治1年(5年)第三甲第78名。甯光玺,顺天府大兴(北京大兴区)人,清顺治1年(5年)第三甲第名。甯有诚,奉天府锦县(辽宁锦州市)人,清乾隆8年(年)第三甲第99名。甯廷弼,四川犍为(四川省犍为县)人,清同治13年(4年)第三甲第37名。甯良(3-7),幼名琰,字元善,号慕愚。明朝重臣,生于明代永乐年间,湖广永州府祁阳县金兰桥(今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人,军籍。湖广乡试第四十四名。明正统十年(年)参加乙丑科会试,得贡士第五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四十五名。提升为行人首,后迁升刑曹。后历任浙江省参政、广东按察使,浙江右、左布政使。正统十四年(9),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被蒙古酋长也先所俘,大臣于谦立代宗朱祁钰以御侮。次年,也先送回英宗,宦官曹吉祥、石亨扶英宗复位,挟嫌报复,大杀于谦一派忠良。甯良对人说:“我等头颅可断,官守不可移,不能受权贵指使去干坏事。”他言行一致,坚持与宦官作斗争,保全了不少忠良。不久,甯良升任浙江省参政。有一次,他到浙江诸生中去考察,了解到谢于乔和王海日(即王华,阳明先生王守仁之父)才学非凡,便把他们并拔第一。后谢、王相继登魁,于乔先中状元;王海日被甯良聘至祁阳,为子甯竤(-,字文博)讲学于梅庄。甯家有数千卷藏书,王海日执教之余,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由于海日的教诲,甯良子甯竤以《戴记》成贡生,以《曲台记》由贡生廷试为天下第一,成为贡元,授翰林院待诏。祁阳人士习礼者,自甯竤开始。后来,王海日亦于年考中状元。人们无不佩服甯良识人的才能甯良历任广东按察使,浙江右、左布政使,任期能振扬政纪,均赋节役,崇尚俭朴,力戒一切浮夸不实之风,为人所称颂。浙江布政使任上,会风涝成灾,上疏《救荒十策》,被皇帝采纳,百姓受惠非浅。明成化元年(年)右布政使甯良修缮装饰浙江省贡院。明成化十一年(5年),左布政使甯良于钱塘门左、涌金门右开水门“以导湖水”,钱塘门左、涌金门右,其间有九渠之一,宜因其旧迹,疏浚为河;构石为桥,以通湖水。外置一闸,时其启闭,以御横流。明成化十二年(6年),浙江左布政使甯良在西湖孤山太乙宫(后改万寿寺)故址重建西湖书院,亦名孤山书院。内设书库,并捐赡田,年久圮毁。有关甯良的家世,据《祁阳县志》载:“父嗣宗,洪武庚午()辟荐,历任上林司长官,抚绥有恩,边境怀之。”这说明他的父亲甯嗣宗经在任地方官员举荐入朝做官,后来守卫边疆,因有恩于边民,故死后还能被人记得。甯良为湖南祁阳甯氏支系万二郎后裔。祁阳支系始祖万二郎(注:万二郎兄弟四人:万二郎,万五郎,万七郎,万十三郎,同赴祁阳为官,兄弟同往但未同居于一处),子季一郎,季一郎甯卿(袭元帥守衡阳)生子二,长天荣,次天伦,于元末至正年避乱至玉兰村,乱息后,天伦子世远与从叔天锡、天铭不忍离丘垅,仍居衡阳太平玉兰村。天荣生嗣宗,由避地(玉兰村)再徙祁阳(含今祁东祁阳)马江埠。嗣宗子即为甯良。甯良生性爽恺,博雅能诗:著有《刑法刍言》、《祁阳县志稿》和《甯元善诗集》。《白鹤云屏》云:“白鹤山高汉表横,云根秀结白天生。匡庐九垒疑相属,巫峡诸峰画不成。石映有文欺玛瑙,冰涵无玷亚瑶琼。由来异物钟灵气,知是兹山地有灵。”卒后葬浯溪寺龙泉山,改葬祁东蒋江口。甯嘉猷(—)字君献,号屏榖,河南归德府考城(今兰考县)北关镇甯庄村人,民籍。祖籍山西洪洞县。乙酉乡试十名,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会试二百八十七名,登三甲第二百六十五名进士。初授湖广石首县知县,万历十九年调任诸城知县,升湖广黄州府同知。曾祖甯铠,曾任乡宾;祖父甯汝孝,曾任义官;父甯南,曾任寿官。母焦氏。致仕,家居二十余载,杜门谢客,手不释卷,当六旬时,父母俱存,尝作小词,命瞽者歌之,以娱亲,积久成帙,自题曰《睡时漫兴》。明万历十九年,甯嘉猷出任诸城知县时,主持修复超然台苏公祠。史书:“伐石为台,庋置明伦堂前……山堂乱石,此或其存者耶。公手书碑刻俱尽,而此石独存,摩挲手泽,亦大海一勺矣。”后来该题铭石亦失,仅留拓片。据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即创作于此台。经历战火烧毁的超然台,已于年重新修复。甯廷弼,字傅岩,嘉定府犍为县清溪镇人,生卒不详。同治十三年(4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后任嘉定府九峰书院山长。其兄甯廷辅以优贡授职,曾任兵部主事,云南镇南州知州;其弟甯廷贞,以举人授职,曾任福建安溪等六县知县。被当地人呼作“甯氏三杰”。甯廷弼进士第今犍为县清溪镇和平街仍保留着甯廷弼进士第,为县级文物。而巧合的是:文朝辅,同治十年(1年)进士;甯廷弼,同治十三年(4年)进士。二人同为清溪镇人,且宅院仅相隔十余米。二人中进士后,被当地人合称为“朝廷辅弼”,一时享誉县境。甯廷弼有《重修三教寺记》收录于《犍为县志》(年版)。值得注意的是:顺治十二年乙未科殿试金榜,这一榜同时出现了甯氏进士三人,分别是:甯心祖,正红旗(内蒙乌兰察布盟东)人,第三甲第40名。甯国珍,浙江兰溪(浙江省兰溪市)人,第三甲第78名。甯光玺,顺天府大兴(北京大兴区)人,第三甲第名。太学进士题名碑录甯氏先贤传略系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卫武公传略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甯成传略读书发愤,终成王师——甯越传略扣角兴歌,得为霸佐——甯戚传略孔崇其愚,史表其忠——甯俞传略直言力谏,秉笔直书——甯原悌传略骁勇虎将,功绩卓著——甯玉传略披坚执锐,开拓边陲——甯正传略振扬政纪,言行一致——甯良传略惠政爱民,百姓感念——甯承勋传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