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快乐
落田落地做功时,经常会听到老人家教诲:“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作为一个县级市,岑溪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居多,“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岑溪土地资源的真实写照。
在这片热土上,90多万岑溪人通过踏踏实实的辛勤劳动,把岑溪建设得更加美好,不断创造出美好幸福生活。
新时代新气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认识“鸡王”“果王”这两位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并称得上是岑溪人骄傲的“劳模”,一起努力向他们学习。
“一代鸡王”李开达
能让岑溪人拿得出手的美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三黄鸡。三黄鸡在岑溪的历史悠久,但能够让它享誉中外美名扬的,离不开一个人。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就是养好一只鸡。
35年如一日,蹲鸡窝,摸鸡屁股,成就一个产业。
把三黄鸡华丽转身为古典鸡,至少帮助10万人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
他是农民的儿子——李开达。激励他把一生精力放到鸡的身上,是母亲当年生弟弟时,连一只鸡都吃不上!仅靠10个鸡蛋坐月子。
没有烹煮鸡肉的红炉灶火,没有鸡肉飘过的阵阵香味,低矮的厨房里,只有父亲长吁短叹,一声接一声。穿越时空,萦绕在李开达脑海数十年,刻骨难忘。
当年,李开达唯一只报考养鸡专业,被不明就里的乡邻嘲笑他读“阉鸡”的大学。那激情澎湃的四年,青菜、猪肉伴白饭,勤耕苦读,日子简单而充实。
年广西农学院毕业后,李开达进入当时只有5名职工的岑溪县外贸鸡场,凭着对岑溪三黄鸡的执着,李开达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开始实施“用生产经营保科研,用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促生产经营”的发展战略。
随后,李开达锐意创新,不断对三黄鸡进行选育培种,制定出了一套标准化的规模养殖方式,并采用"鸡场+养户+客户"的模式,引导农民利用山林果园轮牧放养,使这种三黄鸡的型、色、香、味都一流。
岑溪三黄鸡经过选育,嬗变为容貌华丽的古典鸡,令白天鹅国宾馆的特级厨师失声惊呼了:制作白切鸡,从来没用过如此优质的靓鸡!
凭着李开达多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及对养鸡事业的执着,年,岑溪外贸鸡场被评为“首届中国农业企业科技投入强”,从此之后,岑溪外贸鸡场,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当然,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比如,突如其来的“非典”和禽流感,使大批商品鸡滞销,甚至于大批悲愤地处理掉。一定要救鸡于水深火热之中!灾难,催生了李开达的逆向思维。
李开达预言:“这将是外贸鸡场的又一次翻身,市场做大了,话语权都在我身上!”斩钉截铁的话语,久久回荡在两广同行的耳旁。10多年的风云变幻,用市场的力量,证明了他的触角是何等的敏锐。
三黄鸡在岑溪的历史很悠久,但出名却是后来的事情。岑溪“古典”三黄鸡在清朝时曾作为朝廷贡品,是广西历史上四大名鸡之一,但由于没有注册商标,在市场上一直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后来,岑溪开始申请“古典”商标这块“金字招牌”,注重品牌效应。
作为孵化和培育古典三黄鸡的“达人”,李开达曾骄傲地说:“这次广西有九个县市参加答辩,有一个通不过,有些是原则性通过,有些是整改以后再通过,我们是一次性通过。这为我们岑溪创造了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世世代代可以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岑溪古典鸡品牌。换句话说,岑溪古典鸡产业链以后的发展更有希望,农民增收会越来越大。”
通过“公司+基地+养户+客户”的运作模式建成古典鸡产业链,越来越多人通养鸡致富。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2多农户成为鸡场的代养户,从业人员达余人,年饲养量达多万只,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为当地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岑溪市因而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古典三黄鸡之乡”。
从入门到精通用5年,从精通到优秀用8年,从优秀到卓越用22年,整整35年,世纪的三分之一,这就是一代“鸡王”李开达的养鸡人生。
李开达本人也获得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在内十多个荣誉。年李开达作为企业家代表,被推选为“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在南宁传递奥运圣火。
无穷无尽的思虑,世事繁杂的忧愁。性格所注定,他只有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换了别人,可能早就被压垮了。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一次次身心疲惫,他硬撑着坚持了下来。但是,毕竟他也是血肉之躯。终于,高大的身子被小小的胰腺问题击倒了。
不忍心,不相信。年李开达去世的消息从城市的角落陆陆续续的传来,又在山村角落悄悄传递。惊愕,不可能!惋惜,英年早逝。
“砂糖橘种植大王”卢家庆
“天上瑶池蟠桃果,人间筋竹沙糖橘”。这是人们对广西岑溪砂糖橘这一名优水果的褒誉。
岑溪水果很多,但能够真正叫响的只有后起之秀——砂糖橘。
从默默无闻到众所周知,岑溪砂糖橘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短短几年时间,岑溪砂糖橘种植从小变大,销售由近而远,名气由小到大,果农发家致富。岑溪砂糖橘走出家门,冲出国门,挺进东盟市场,已成为岑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说到砂糖橘,就要提到筋竹。说到筋竹,就要提到“砂糖橘种植大王”卢家庆。
“一棵砂糖橘就是一担稻谷,一亩砂糖橘就是80担稻谷,你看种砂糖橘合不合算?”岑溪市筋竹镇一农民卢家庆的肺腑之言,促使了广大农民种植思想观念的转变。
年7月出生的卢家庆中学毕业后,就外出到广东罗定市帮他人种植砂糖橘,每月只领工钱维持生计。他认为靠打工收入仅是权宜之计,不如自己上阵。期间,他熟练掌握了砂糖橘种植技术,并带着一身种果本领。
年,卢家庆回家在自己的自留地率先种植5亩砂糖橘。几年后一举成功,每株平均产果50公斤,每亩收入1万元。尝到甜头后,卢家庆筹措资金10多万元,又承包80多亩山场,种下近株砂糖橘。目前他种植的砂糖橘达亩,总收入达到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
作为村“两委”成员,卢家庆以农村党员大培训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与上级下派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答疑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户做好果园设计、规划、组织种苗等服务,免费传授砂糖橘种植技术,帮助果农提高产量、质量,推动筋竹镇成为全国有名的“砂糖橘之乡”。
面对全镇迅速增长砂糖桔种植规模,卢家庆时刻牵挂着其他种植户,他说:“全镇有这样的种植规模,如果在管理的各个环节、技术跟不上,那必然会造成产量不高、质量不好、效益低的结果。对于其他的种植户,不能把他当成敌手,而应当是朋友;一枝独秀不是春,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全村要有更多的人会管理,懂技术,我们才会有市场前景,才能使筋竹砂糖桔产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收到更好的经济”。
随着当地砂糖橘产量的急剧增加,种植户开始担心市场销路。为破解销售难题,卢家庆积极筹划并切实行动。他先后自费到广东深圳、东莞、湛江和上海、浙江等地设立销售点,联系客商订立销售合同,拓宽市场。如,年砂糖橘因冰冻灾害无法外运而滞销,他组织车队,把多吨砂糖橘运往外地销售,为果农挽回损失约万元。他还积极推进当地专业市场的建设,推动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收益”的新局面。
在卢家庆的带头下,黄陵村成立了由党员牵头的水果专业合作社12个,水果协会1个,引领全镇成立了44个水果专业合作社,服务全镇砂糖橘产业化发展。
明显的带头效应,卓著的致富成效,砂糖橘成就“甜蜜产业”,让卢家庆获得诸多殊荣:
年1月被梧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梧州市农村建设标兵”;
年4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劳动模范”;
年1月被岑溪市人民政府评为“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先进个人”;年1月被梧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
年6月被中国科协、中国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带头人”;
年12月被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梧州市杰出人才”;
年4月被梧州市农村党员大培训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评为“~年全市农村党员大培训先进个人”;
年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年6月被中共梧州市委员会评为“~年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来源:综合《梧州日报》、广西新闻网、中国网等
你是岑溪人,不如点击“蓝字”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白癜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