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梧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做好年戏曲进乡村工作的通知》精神,扎实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苍梧县
苍梧县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年在全县个行政村、社区组织戏曲惠民演出多场次,受益群众达多人次。
苍梧县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让戏曲在农村扎下根。据统计,该县共有46个戏曲团队多人参加培训班。此外,还加强对农村传统戏剧业余团队的扶持力度,为基层业余团队送出音响30套,戏曲演出服装35组共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业余团队缺音响和服装的问题。
苍梧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以剧目生产作为振兴“戏码头”的基础工程,以《采茶戏》《鹿儿戏》等具有苍梧特色的传统戏剧为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六堡茶文化、乡风文明等元素,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创新编排。同时,多渠道争取、吸引民间力量助力戏曲发展,不断提高文艺作品原创能力,打造苍梧本土特色文艺品牌。
年2月6日在苍梧县石桥镇塘蓬村开展的戏曲进乡村活动。
年3月7日在苍梧县石桥镇培中村开展的戏曲进乡村活动。
目前,苍梧县乡村戏曲创作主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风流媳妇》《选女婿》《英雄救主》《母子沉冤》《媒人婆上轿》《乞丐偷情》《啼笑因缘》《孟姜女》《哥借弟媳》《石崇选婿》等群众喜好的作品。
岑溪市
岑溪市戏曲进乡村工作自年以来在岑溪全面推行,牛娘戏在岑溪城乡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岑溪乡村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谐幸福的景象。
其中,“牛娘戏进乡村”入围梧州市委宣传部、梧州市文明办组织的年“梧州市十大文化事件”;年2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岑溪市为-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年多来,岑溪市“戏曲进乡村”演出达到1.1万多场次,观众多万人次。截至5月中旬,年全市戏曲进乡村演出场次,受益群众21多万人次。
年2月,岑城镇文化站牛娘队参加岑溪市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岑华演出《何二假报喜》。
年2月,在岑溪市甘冲牛娘戏剧场舞台,归义恒利牛娘队的演员在表演。记者陈凡摄
目前,岑溪市以演牛娘戏为主的业余文艺团队有73个,团队队员达多人,打造了80多个牛娘戏剧目品牌,12个业余团队获得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的“优秀村屯文艺队”称号。其中,马路镇五星牛娘队、归义镇恒利文艺队、糯垌镇绿云文艺队、南渡镇六丰牛娘队、三堡镇沙村牛娘队年演出均在场以上;岑城镇牛娘队、三堡镇牛娘队、南渡镇古太牛娘队、糯垌镇塘坡牛娘队、岑城镇甘冲牛娘队、昙容镇牛娘队年演出在场以上。甚至在春节前后,热门抢手的牛娘队有的每天要演出3场。
这些农村群众自发成立的牛娘队(业余文艺团队),已成为活跃岑溪市农村文化生活的文艺主力军。他们除了表演传统曲目外,还将传统戏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编写剧本、编曲,配合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扫黑除恶等中心工作进行巡回宣传演出。
藤县
牛歌戏是藤县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8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年8月,藤县获命名为广西特色文艺之乡(牛歌戏)。
近年来,藤县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在全县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通过搭戏台、育人才、搞创作、常演出、拓观众,致力于牛歌戏的繁荣发展。目前全县有牛歌剧队21支,自年起,已组织牛歌戏演出多场,戏曲进乡村活动成为一项得民意、暖民心的文化惠民工程。目前,该县共投入资金多万元,建成村级文化公共服务中心(戏台)个,实现“演戏有戏台、戏台有戏演”的目标。
年2月5日,桂花联谊戏剧队到藤县藤州镇潭东村演出牛歌戏《文武状元》。
牛歌戏《淑女养弃儿》剧照。藤县文化馆提供
藤县进一步挖掘牛歌戏创作题材,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同时着眼于藤县本土历史文化,创作了5个本地题材牛歌戏剧本,分别是《龙母传奇》《袁崇焕》《冯京》《熊熊烈火》(取材于金鸡镇快递小哥三进火海勇救5人事迹)和《沸腾的杉花冲》等脱贫攻坚系列牛歌小品。
蒙山县
年以来,蒙山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促进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
蒙山县新圩镇坝头村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
年春节期间,蒙山县举办“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下乡春节慰问演出。
截至年5月20日,结合“百团千场”下基层活动、“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和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活动,以及长坪瑶族乡“三月三”、夏宜瑶族乡八月初四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组织县文化馆(歌舞团)、戏曲艺术团体、业余团队、乡镇文化站以及部分县内文艺骨干共计多人,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多场次(其中彩调剧专场35场次)。
万秀区
万秀区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依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场地,以提供戏曲演出为主,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鉴赏、戏曲知识讲座等活动,让群众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戏曲体验、享受戏曲服务,切实促进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传承。
年春节,万秀区毓秀村邀请旺甫镇麒麟白马艺术团到村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
万秀区城东镇注重挖掘民间文化,搜集整理民间故事,通过艺术创作改编,创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水上民歌《美丽城东》。《美丽城东》调子轻松明快,唱词通俗易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城东镇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和爱情生活,极具生活气息。送戏下乡的大型戏曲《姹紫嫣红古城韵》,演员们以蓬勃的朝气,通过曼妙的舞姿表现了变化中的乡村,展现了农民群众日益改善的生活,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
夏郢镇通过地方特色戏曲牛歌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表演都是农民自己平时农事劳动的直接模仿,动作十分生活化,在基层群众中也拥有庞大的粉丝团。
今年以来,夏郢镇组织送戏下乡文艺演出20多场,组织民间文艺爱好者下乡演出有50余人。
长洲区
长洲区长洲镇的下俚歌、倒水镇的采茶剧、八音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洲区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戏曲进乡村纳入重要事项。
目前,长洲镇有7支下俚歌舞文艺表演队。近年来,长洲镇组织开展下俚歌“周周唱”活动。每逢周末,都安排下俚歌舞文艺队在青山庙广场表演。自年以来到至今,长洲镇成功举办了8届下俚文化艺术节、3届“壮族三月三长洲好嗨森”和2届“岭南风情文化周”活动。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高了本地知名度,同时还促进了长洲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倒水镇现组建有戏曲采茶剧团队4队,每队人员有20多人组成。
4月7日,在长洲区泗洲村游艇码头广场,演员们正在表演下俚歌。曾韵摄
年元宵节,青山庙外的小舞台唱响了下俚歌,“赞壮美广西,唱梧州精神”。
自开展戏曲进乡村工作以来,长洲镇、倒水镇在春节、元宵、国庆、三月三等重大节日活动中,邀请下俚歌表演队、采茶剧表演队到各村巡演共多场。
长洲区委宣传部联手长洲区文化馆承办的年“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分别走进长洲镇龙平村、泗洲村、长地村、龙华村、正阳村,以及倒水镇的倒水街、富万村、仁义村、大同村、路同村、富庆村、三贵村,共表演12场次,吸引群众1万多人前来观看。
长洲区文化馆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乡村演出为主,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小村落。此举不仅有利于破解农村群众看戏难问题,也让戏曲重返基层广阔天地,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长洲区近年来还不断创新下俚歌、倒水镇采茶剧,丰富戏曲进乡村内容。通过开展系列传统文化交流座谈会,进一步提升戏曲的创新。在传统戏剧基础上新编写有《颂歌献给共产党》《倒水镇富万三月好风光》《倒水镇富万村武举人莫于夏的故事》、廉政宣传剧《廉政媳妇》及社会正能量剧《儿媳争亲》等曲目,不断满足群众对戏曲演出的需要,让文化下乡名副其实,让广大基层群众真正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龙圩区
龙圩区戏剧种类丰富,鹿儿剧、采茶剧、牛娘剧、粤剧等在乡村广泛流传,其中尤以大坡镇、广平镇、新地镇、龙圩镇为盛。
近年来,龙圩区把戏曲进乡村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坚持宣传部门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文化行政部门规划实施和组织管理,戏曲进乡村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龙圩区现有戏剧团队45支,其中龙圩镇17支队,大坡镇14支队,新地镇7支队,广平镇7队,总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近人。
龙圩区在地方戏曲传播平台搭建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除了不定期组织各个戏剧队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如“春节下乡巡演”、“三月三戏剧大赛”、“龙圩区才艺大比拼”等活动,还经常组织各剧团参加社区、乡村、婚庆、庙会等具有民俗特色的演出。
壮乡“三月三”期间,龙圩区非遗展演进乡村。
4月7日,在李济深故居舞台上举行的“壮族三月三”非遗表演中,大坡镇子村鹿儿剧团表演了鹿儿剧《双凤朝皇》。叶芄驿摄
龙圩区把地方戏曲传播平台搭建在乡村、广场集市、田间地头等乡村生产生活一线,深受群众欢迎。各剧团每年的演出都有30场以上,惠及群众超过5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区有团、村有队,天天锣鼓响、村村有活动、家家有戏迷的生动局面。
此外,龙圩区还积极探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融入百姓生活、焕发生机活力的新途径。特别是采用网络的传播模式,让广大的农村观众即使不在剧场,也能同步欣赏到优秀的戏曲演出。
年该区成功举办了“十九大精神我宣讲”网上视频直播,以龙圩区非遗名录中的代表“鹿儿剧”来宣讲十九大精神。社区文艺队深入农村挖掘创作“十九大光辉照田间”鹿儿剧,更生动地把十九大精神送到了田间地头。
梧州发布
wuzhoufabu
梧州发布编辑部综合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