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余万人的姓名,以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包含生僻字。缺少信息系统里的通用编码,亦或编码不被某个系统支持,都会造成生僻字无法输入和显示问题。这些无法被显示的“数字障碍”,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有不少人甚至被迫改名换姓。
11月10日,“汉字守护计划”公益行动发布一周年成果。官方指导“生僻字征集”小程序迄今有多万人次参与,共提交生僻字个。经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初筛,其中有个生僻字尚未获得强制性国家标准GB《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编码。
这些生僻字以地名、人名、方言用字为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或文化价值。例如在广西岑溪市南渡镇,一种传统手工地方小吃中出现的“米助”字、广东佛山市高明区地名用字“土?”、广东河源市连平县的方言用字“扌篮”等。
为进一步判断是否适宜编入编码字符集,专家们还需要收集更多资料做价值考证,包括但不限于这些生僻字的读音、字形、释义、文献用例、实际用例等。这是一项繁琐耗时的工作,即使以平均两天一个字的考证速度来算,整理完个生僻字也得两年多。有不少疑难字缺乏文献记载,即便耗费大量时间,依然无法找到文献用例,只能去到实际使用的地方寻找佐证材料。
对此,腾讯在“生僻字征集”小程序内上线“救字文档”功能,面向公众征集个生僻字的相关考证资料,以协助专家组加快完成考证及编码申请。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这些字,或在古籍、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中发现这些字,都可以将这些信息拍照,填写至“救字文档”,资料汇集后,有助于专家更高效便捷地收集考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