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http://pf.39.net/bdfyy/
自缘心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群诗整合
文/郑丹
文本分析:三首诗三个朝代,写得是三个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登飞来峰》王安石写于29岁时,处于人生的上升期,满怀豪情,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游山西村》陆游写于陆游42岁时罢官闲居时,在困境中心怀希望;《己亥杂诗(其五)》47岁辞官还乡时,仍然心怀家国。顺境时心系天下,逆境时,也不停留在个人的悲欢之中,仍想为国效力。因为他们有着中国文人的集体人格,心怀天下,救世济民,就会超越个人的得失。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我们先来读读这三首诗。读诗要注意读出节奏,读响韵脚。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押韵和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同学们试着从诗人押韵的口型和气流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一首“升”“层”口型由合到开,气流直接冲出来,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第二首“浑”“豚”“村”“存”“门”,上下唇张开,但牙齿抵着上颚,有一个经历犹豫挣扎而后突围的过程;第三首“涯”“花”,嘴巴张得很大,气流毫无障碍,有一种慷慨豪迈之气。
请大家自己再读一遍,初步感受三位诗人的情感。
二、人在旅途
(1)如果我们把这三首诗分类,你会如何分?
预设1,《登飞来峰》和《己亥杂诗(其五)》为一类,都是绝句,《游山西村》为一类,是律诗。
预设2.《登飞来峰》和《己亥杂诗(其五)》为一类,情感都比较昂扬,《游山西村》则比较恬淡。
预设3.《登飞来峰》《游山西村》为一类,作者都是宋朝人,《己亥杂诗(其五)》作者是清朝人。
预设4.《登飞来峰》《游山西村》为一类,从题目来看,都交代了地点,《己亥杂诗(其五)》交代的是时间。
(2)如果按照前两首诗的形式给后一首诗拟题,你如何拟?
预设:《离京师》
现在,你能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点吗?
都写了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三、途中所见
三首诗都写了途中所见,你觉得哪一首最壮美?哪一首最优美?哪一首最凄美?请结合具体诗句说出理由。
预设:我觉得《登飞来峰》最壮美。因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因为飞来峰本来就很高,又站在山上的高塔,足见其高峻。闻说鸡鸣见日升,鸡叫就能看见日出,时间之早,极言山之巍峨。站在峨峨高山之巅,想象日出之景,应该是喷薄而出霞光万丈,灿烂辉煌。
我觉得《游山西村》最优美,诗人在月光之下闲游农村。山路弯弯,小溪潺潺,正在徜徉之计,忽然前方没有路了。谁知转个弯,朦胧的月色下,垂柳依依,深绿色的柳条轻拂,明艳的梨花、桃花闪亮,隐隐约约露出一角茅屋来。
我觉得《己亥杂诗》最凄美。诗人离开京城,日暮时分,斜阳西下,斜晖映在飘零的落花上。
师:同学们抓住写景的句子描绘,很有画面感。壮美主要表现在“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些主要写景的句子中。随着大家的描绘,诗人的情绪也呼之欲出。我们能不能在这些句子中间各加一个感叹词,把诗人的情绪表达出来。第一句“啊”,赞叹。第二句“咦”,惊奇。第三句“唉”,惆怅,不舍,感慨,尽在其中。让我们一起读出来。
飞来山上千寻塔,(啊)闻说鸡鸣见日升。
山重水复疑无路,(咦)柳暗花明又一村。
浩荡离愁白日斜,(唉)吟鞭东指即天涯。
四、途中所感
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我选“最”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立足点高,极目所望,浮云都在眼底,内心踌躇满志,豪情万丈。
我选“不”字,诗人胸怀大志,高瞻远瞩,不害怕奸佞小人,不畏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信心百倍。
我选“又”字,诗人在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上正感到无路可走时,前方突然出现绿柳红花,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我选“闲”字,诗人被农村淳朴的民风所感染,月下农村风光又是如此恬淡,内心感到悠闲自在恬适。
我选“无”字,“无时”的“无”,随时随地都要来这风景如画热情似火的乡间游玩,内心自由自在。
我选“愁”字,诗人离别京城,从此天涯海角,再难相见,离愁如波涛汹涌,令人肝肠寸断。
我选“不”字,诗人虽然辞官还乡,像凋零的花瓣,但不会就此不理国事,还要像落花一样化作春泥滋润新花,还要为为国为民分忧。这“不”是诗人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对生命价值的转化。
我选“情”字,这情是对国家的一片深情,是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赤诚。
师小结:一字可传情,同学们选择的字都触摸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不知同学们可发现,这三首诗里,大家都选了“不”“无”,这反映了三位诗人心境的共同点。我们先齐读包含“不”“无”的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不”是超越,是超拔,是超脱。超越个人得失,初心不忘;高处勇往直前,斗志昂扬;平地不断突围,心怀希望;低谷超脱升华,慷慨激昂。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五、途中之人
你能从前面三位诗人的所见所感中猜出诗人各自的处境吗?老师给点提示,贬官辞官做官
师:分析地有理有据。我们一起来看看背景资料,印证一下。
《登飞来峰》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29岁,风华正茂,抱负不凡,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要等待时机推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到年,王安石48岁,开始熙宁变法,排除万难,锐意改革。年,变法失败。这首诗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游山西村》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留世。
2.背景介绍:《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42岁,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因在隆兴二年()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
官归故里。陆游回到家乡后,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而是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映,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
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
1.龚自珍(-),字璁(se)人,号定盦(a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留存文章余篇,诗词近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2.背景介绍:清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前一年,即己亥年,龚自珍47岁,因不满朝政腐败、官场黑暗,愤而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陆续写成七绝首,总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第五首,作于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两年后,龚自珍病逝。
共同点:达则兼济天下,穷也心系国家。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退处乡里,都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就是大格局大视野,就是心在最高层。正是因为他们心在高层,在山巅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村庄,坚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沟壑,甘愿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合作读出这种生命里强盛的力量高蹈的情怀。
师生演读。
师:自缘身在最高层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
师:自缘身在最高层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自缘身在最高层
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旅途源头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一直流淌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我们去追根溯源,上下求索。
屏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论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齐读
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以天下为己任,忘怀得失,救世济民。它源远流长,构成我们浩瀚的民族之河。沐浴在这样的精神祥光之中,我们这些中华少年一定会走好我们的人生旅途!
作者简介:郑丹,安徽省振宁学校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