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为什么现在只剩汉族一个民族

北京白癜风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据相关资料:

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登记,岑溪全县居民都是汉族,没有一户是少数民族!

但是,明崇祯四年编修的《梧州府志》绘的岑溪县民族居住分布图、图示当时大部分地区为瑶人所居,也有汉、壮等族杂居其间。

乾隆初年编修的《岑溪县志》(以下简称旧《县志》)也有记载:“岑有民、猺、獞三者”(见风俗篇)。

在乾隆初年岑溪还有瑶族人居住的村庄——瑶山九十六个,遍布于全县山区。根竹堡有“獞村”(即现在水汶大队的古状村);良谏堡有瑶王坟(即今美和大队的王坟)。

少数民族祭祀和作战用的铜鼓,全县各地均有发现。旧《县志》记载,明代于连城乡凤凰山、康熙十四年于归义乡六络山、雍正元年于西乡封贵垌等处各出土一个。解放后,在筋竹、甘冲、孔任、谢村等地也各出土一个。

现在还有瑶族人民奉祀的盘古庙遗址,有壮族人民喜爱的山歌对唱,有类似壮锦的花被、花帽带,还有以壮音“古”“昙”等字冠首的地名等(古状村\昙容...)。

据明代的人口统计资料(见《梧州府志》):全县人口洪武二十四年为人,崇祯四年为人。这些统计数字,是当时州县直接控制编户的汉人或已经与汉人融合了的其他民族的人口数,至于瑶、壮等“蛮夷”是不计算在内的。

对于我们广西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有种说法是:“唐宋时‘民三蛮七’,元明时‘民四蛮六’,到了清代改土归流后,就成为‘民七蛮三’。

其实根据历史资料查考,在古代岑溪县的土著确实是瑶人,明初的居民以瑶人占多数,明代岑溪的汉人在全县人口的比例中是少数。

那么,明代岑溪县还是以瑶族为主,瑶、壮、汉三个民族杂居的地方,为什么在明以后短短的几百年历史时期内,全县居民的民族成分会由多民族演变为单一的汉族呢?

我们岑溪本地的少数民族究竟去了哪里了?!

 

 我们认真看一看相关的历史资料:

旧《县志风俗篇》记述:“獞、猺二俗与民(指汉人)大异:獞性顽劣,言语拗僻,文身椎髻,饮食粗鲁,少肄儒业……;猺性凶悍,言语更拗僻于猿,好劫掠,嘈冷食,山栖露宿……恃刀弩为长技,盗牛剽掠乡村,不服政府拘唤……”(这种说法的语气,与当时的少数民族有仇?!)

把“獞”(壮族)、“猺”(瑶族)视为“野兽”“盗匪”而把他们驱赶到大山里面,后“必设关隘以防其出,严禁通山以严其入”,一年四季都派有强兵轮换戍守。

“春夏戍大峒者,秋冬戍七山、北科;春夏戍七山、北科者,秋冬戍大峒,使二千士卒与将官通为一心……”(见旧《县志·议兵目之四》)。

朝廷重兵严密把守各山出入口,困于贫瘠高寒山区的瑶、壮人,衣食无着,缺医少药,贫病交迫,死亡甚多。

瑶、壮等少数民族在朝廷的高压政策之下,为求生存,不得不起来反抗。但一有反抗,就被加上“叛乱”“劫掠”等等莫须有的罪名,遭受重兵讨伐。

据旧《县志·大事志》记载,从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历二十四年(公元—年)的叫四十四年中,重兵讨伐的就有四次之多,每次杀害瑶、壮人民数以千百计。

“嘉靖卅年,七山猺寇叛……三十一年,都御史应槚遣参将王宠、朱升征之,擒斩二百余人,籍其田庐。”

“万历二十四年,七山瑶寇乱……总督陈大科檄调汉士兵凡万八千人,以总兵童元镇、侯国弼,参将吴广、李风,守备黄镇等分道进剿……穷追至车滩,溺死无算,斩首一千一百三级,俘获四百有奇,抚其余党八百余人。”

明代岑溪的少数民族经重兵弹压之后,“丧其乐生,田土荒芜,拿戮相望,风雨飘摇,毁巢覆卵,.即仅存余息……”(见旧《县志·岑溪论》,左参政分守左江苏浚作)。

明代朝廷一贯实行“以夷制夷”,“以獞(壮)御猺(瑶)”的政策。

“明景泰八年(实为天顺元年,即公元一四五七年),因猺乱,乃召浔南五屯等獞来岑,入连(城)、永(业)二乡伴民耕种……”“

明成化元年……指挥使黄仲政,东都御史韩雍,令带武靖土官黎益、覃材镇率狼兵数千入岑。寇平,其所领獞兵,韩命安插连、永等处。当时称为狼兵,其实獞也。……”(见兵防志)

即景泰八年从浔南五屯召“獞兵”来岑;成化元年,指挥使黄仲政、东都御史韩雍令武靖官黎益、覃材镇率“獞兵”数千入岑,都是利用“獞兵”镇压“猺乱”。

“万历八年,筑大垌城,设北科镇,核北科田三千六百余亩,招獞目韦月统耕兵三百名,分十四营屯兵把守。万历二十四年猺乱,杀月及头目韩安、谢德、周俸等男妇三百余人,田地抛荒。”(见旧《县志·兵防志》)

“万历二十三年冬,大祲粤东浪贼数百,潜入七山翼诸猺劫掠,时诸猺有所与仇者,日乾厢村獞。浪贼曰,请为若复仇,….…夜半,诸浪贼四起,内外夹攻,尽杀獞人,屠其村而去。”(见旧《县志·大事志》)

明朝“驻将大垌,设镇北科,重兵弹压、于内,诸营联络于外”(见旧《县志·官兵弹弱论》)“初以壮而御猺,继之反搆猺以生患”结果是“猺、獞之患,始终明代,连营戍守,师老饷縻,祸乱不戢。”(见旧《县志·兵防志》。

清政府吸取了明代的教训,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剿抚兼施的政策,“当威之后而用恩……诚得良有司单车入垒,询其疾苦而法绳诸奸,即介滕为我衣棠可也。”(见旧《县志·岑溪论》)

“乾隆三年,奉旨设猺、獞义学三处,一在大湴,一在水汶,一在南渡镇。”

到了明末清初,汉人大量迁入岑溪,岑溪人民已由瑶、壮族占多数逐渐改变为汉族占多数。

在明代瑶人居住的瑶山是严禁汉人通山的,汉人大量迁入岑溪之后,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汉人和瑶、壮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甚至有的汉人也迁到瑶山里面去,与瑶、壮等少数民族共同劳动,互通婚姻。

从此汉人在生产、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对瑶、壮人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感情也逐步趋于融合,因而加速了同化的进程。

再提一点:

我们岑溪现在的“”归义镇”其名“”“归义”的由来,可能现在的岑溪人都不是很了解。

明洪武十年,岑溪县分为七乡,其中有归义乡、上化乡、下化乡。这三乡的命名都取义于归顺、同化之意。即希望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当时岑溪“”“野蛮”的少数民族可以听从安抚,让他们归化听从朝廷统治之意。

这就是“归义”的命名由来!

相关文章:

《谈古说今话岑溪:北科镇兵地十九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enxizx.com/cxsxw/10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