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民间称为鬼月
有七月初七鬼门开
七月十三、十四祭祀祖宗家人
七月十五关鬼门的习俗
中元节将至,也就是岑溪人所说的鬼节,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
然而,我们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日渐衰落,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这些事情!
首先!在岑溪中元节到底是什么?中元节简历
中文名:中元节
别 称: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在岑溪会直接叫“七月十四”
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十三9月3日星期日
农历七月十四9月4日星期一
农历七月十五9月5日星期二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意义:敬祖
节日习俗:放河灯(岑溪叫放水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放河灯↑↑↑(岑溪叫放水灯)
祭祖↑↑↑
祀亡魂↑↑↑
焚纸锭↑↑↑
岑溪人应该知道的——中元节的传统
中元节在佛教中称为
盂兰盆节
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
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颂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告诉世人要敬畏天理,敬畏生命,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善去恶。
中元节的传统并不是封建迷信
而是提醒人们传承孝道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为“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去除鬼神之类的迷信。
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
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作为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能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
何为孝?
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祀之一礼!
放河灯(岑溪叫法:放水灯)代表
对死去的先人没有忘记
是古人慈悲的表现
富有人情味
放水灯也叫“放荷灯”或“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
放河灯时,人们会把糊好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上。一般在夜晚,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层次错落,将会让人觉得美丽而又壮观。
在岑溪,如果你看到河里、湖上、或者江边上放有水灯,千万不要拿上来玩,因为这是别人放给逝去的祖先或者亲人的。
祭祀先祖是要告诫后人
我们的一切来自祖上
来自逝去先人曾经的哺育、教养和恩泽
在岑溪祭祖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我觉得更不是迷信活动。它是处于后人对先人情感、心愿与意志的表达,是激励后辈追思怀远、继往前进,团结向上的动力,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优秀的家规、家训、家风是传承人伦道德文化,强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托。
怀感恩之心,念爱家国之人。勉励后世,做不负先人厚望,不辱先人使命,奋发向上,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国家的有为之人。
烧街衣是中元节传统
但提倡文明祭祀
以鲜花代替烧纸
如果你细心会发现在天黑后,会有人带着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岑溪的龙井转盘拜祭。
人们“烧街衣”的目的,一种说法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无裹腹。
另一种更为大众的说法是,十字路口是鬼魂南来北往的地方,在十字路口是为了方便邮寄,因为阴间也有邮差的。可以早点找到你给老人邮的钱,也能让老人早点收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