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夏天,气温升高,各种昆虫开始活动频繁。广西疾控部门近日发出警示,市民外出需提防蜱虫叮咬。
1
一只小虫带上百种病原体
蜱虫又名草爬子,种类繁多,多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为生。
不吸血时,体型干瘪如绿豆般大小,也有极小如米粒的;吸饱血后,体型饱满的能有黄豆大小,大的可有指甲盖大。
这东西并不陌生,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河南、山东等地都曾经发生过蜱虫叮咬致人死亡的事件。
▲网页截图。
自治区疾控中心提醒,人被蜱虫叮咬吸血时,通常是无痛感的,所以多数情况下并不知道自己“中招”了。
被叮咬后会出现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蜱虫可引起“蜱瘫痪”,是由于蜱虫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导致人体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致使肌肉麻痹,甚至会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
蜱虫叮咬还可能引起“蜱咬热”,在被叮咬后1~2天,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网络配图。
据介绍,蜱虫叮咬之所以需要重视,是因为可能患上“蜱传病”。蜱虫携带上百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螺旋体,如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巴贝虫等。蜱虫叮咬会把这些病毒传染给人,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在我国,蜱传病已有暴发报告,如年在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等地发生多例由蜱虫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病例。
2
被叮咬后别硬拽
夏天是蜱虫活动的频繁期,人们外出旅游或是踏青时,最好避免在树林和草丛中长时间坐卧。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生拉硬拽,强行拔除,也不能用手指把其捏碎,因为这么做会让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里,造成更大的伤害。
▲网络配图。
被叮咬后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使用镊子,贴着皮肤夹住蜱虫的头部,向上用力均匀地垂直拔出,不要扭转或压碎。
如果没有镊子,可用线绑住蜱虫的口器,然后拔出,最后用酒精消毒伤口。
拔出蜱虫时,如果头部折断在皮肤里,应先用酒精清洁皮肤,再用消毒过的针拨开皮肤,露出虫的头部,然后剔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院接受专业处理。
同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身体酸痛、叮咬部位发炎破溃或长红斑等症状,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
外出遛狗注意防虫
很多市民关心,蜱虫有没有可能存在猫、狗等宠物身上?自己的宠物会不会成为危险的来源?
▲网络配图。
疾控专家表示,蜱虫多活动在山区、林区等地,城市卫生条件较好,宠物携带蜱虫的概率较小,但仍然建议主人做好宠物的皮毛清洁。
经常带宠物外出活动的市民,尤其是去过草丛、树林等场所的,回家前注意检查宠物身上是否附有蜱虫。一旦发现宠物长时间有抓挠行为,就要查看是否已经染上了蜱虫。
4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避免在树林和草丛中久留。
2.如果因为工作等需要,必须在野外久留,那就应该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林区或野外,最好穿长袖长裤,扎紧腰带、裤管和袖口,颈部系上毛巾。
3.裸露的皮肤喷含有避蚊胺(DEET)和埃卡瑞丁成分的驱蚊液(只推荐2岁以上的人使用),可预防蜱虫叮咬。
4.外出归来洗澡更衣,检查身上和衣物上是否带有蜱虫,以防把蜱虫带回家。
扩散提醒身边人注意!
(来源
南国早报)
广告合作:电话(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