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是吴宣家族的主要发祥地。吴宣于后晋天福元年()弃官携家从四川来到江西,经抚州临川时,留次子经居石井发展,自己带领长子纶、三子绍,来到南丰洽湾坪下、菜溪九联,卜筑卜居,繁衍发达,子孙遍及江南以至海内外,被后人尊称“宣公”,奉为江南吴氏一世祖。吴宣享年77岁,死后同孟氏夫人合葬韭源(现名九联)青铜山青鱼潭。为纪念宣公业绩和品德,南丰吴氏后裔在青铜山建“江南始祖吴宣公祠”和吴氏家庙“青铜山寺”。祠大门题联:“跋涉关山万里卜筑卜居江南始祖勋庸大,翦除荆棘千重肯堂肯构海内裔孙业绩多”。青铜山寺大门题联:“巍巍青铜山佛光普照,潺潺沧浪水法灯长明”。近几年,前来韭源青铜山“江南始祖吴宣公祠”祭祀和拜谒宣公及孟夫人墓的各地宣公后裔,有北京,福建光泽、宁化、永定,广东南雄,贵州毕节,广西南宁,浙江常山,新疆乌鲁木齐,台湾桃园以及本省赣南、上饶、抚州所属有宣公后裔的县(市),共涉及到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个县(市),人数达65人次。关于宣公源流始末,根据手头资料,略记之。
一、吴姓源头在江苏
江苏是吴氏的发祥地。多年前,肇基始祖泰伯公(通称太伯公)为谦让王位,由陕西歧山远徙江苏无锡梅村,建立了勾吴国,开创了吴氏数千年基业,谱写了吴文化的光辉历史。梅村原叫梅里,在这里建立起来的太伯庙(又叫至德祠,让王庙)是江苏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吴氏后裔的保护和不断完善下,巍然矗立,气势威严。太伯庙有一楹联:“隐德昭世名垂千秋史册,让贤奔吴功辟万古汀南”,凡到过无锡的人无不前往瞻仰。年世界至德宗亲总会菲律宾“让德堂”吴氏后裔余人回国在太伯庙举行盛况空前的祭祖大典。年又有韩国吴氏后裔组团回国在梅村祭祀太伯庙。
历史记载着太伯的谦让精神,他被尊称为至德公。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泰伯可以说是道德高尚的人,多次把王位让给他弟弟,而且不让百姓知道,因而无法来称赞他。太伯让位是在多年前,当时尚处在宗法制度下,按旧制先王过后,应由嫡长子继位,可太伯之父却看中了第三个儿子季历之三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太伯为遂父愿决意让贤,假借为父采药,带领二弟仲雍远奔荆蛮(指江苏无锡一带),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勾吴国。后人称赞他忠孝双全,以社稷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具备了让权、让名、让利的“三让”品德,所以至圣先贤孔子称赞他为“至德”,一直成为吴氏家训。太伯另一精神特点,就是开拓精神。太伯南奔远地,并非消极避世隐居,而是胸怀大志,身体力行,励精图治,团结当地百姓,开拓创新,传播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改变了该地区面貌,以梅里为中心,建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百姓殷富、安居乐业的勾吴国,亦即吴国。
吴国历经变迁和波折,从吴氏始祖传至十八世寿梦。寿梦生四予,其中四子季札最贤,且有才能。寿梦欲传位于季托,季札一再让王,乃避居延陵(即今日江苏常州、丹阳一带,离无锡、苏州不远)当农民。大家称季札为延陵季子,后受封为延陵郡(宣公支系即为延陵郡),季札因让王品德高尚,后人奉他为“至德第三人”,吴氏家族被誉为“三让世家”。
二、宣公随父任于蜀
季札传至宣公直系七世祖吴兢。据《辞海》载:吴兢,唐史学家,又称吴兢直笔,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查考有关资料,那时吴兢已落籍江西,按宣公归属,祖籍应是江西。
宣公之父简公,是吴兢的六世孙。简公字至善,生三子,宣、宜、元。宣公为长子,名宣城,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后因父简公赴四川为官,任四川节度使,因此,全家迁居四川阆州兰登谷巫锡山,吴宣娶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在应顺元年()孟知祥称帝时,授吴宣为驸马,封宣城公。宣公生三子:纶、经、绍,宣公随父任过了一段时期的贵族生活。
三、弃官携家来江西
宣公在四川那段时期,社会正处在唐末衰败、诸侯割据、形成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从时间上说,只有半个世纪,但割据政权林立,当时节度使都可以统治一方土地,他们手中掌握民政、军事大权,互相之间进行残酷的兼并战争,败者被吞并,胜者可称帝,宣公的岳父孟知祥,就是这样在公元年称起帝来,不久即去世,其子孟昶即位,封宣公王位。吴宣不满孟昶穷奢极欲,朝政腐败,也预见到当时军阀混战局面不可能维持很久,因而审时度势,为洁身和避祸,时年已63岁的吴宣于天福元年()拒王爵,弃高官,毅然带领妻室家人循江而东,逃奔来到抚州临川之石井居住。数年后,留次子吴经处其地,与长子吴纶、三子吴绍移居南丰嘉禾驿李家庄,不久再迁祝家山金斗窠(即现在的洽湾镇坪下村)。在孙子吴景长大成人后,吴宣又携妻室孙子移居韭源(今莱溪乡九联村)青铜山,肇基发展。直至后汉乾祜三年()九月,年77岁而终。死后同孟氏夫人合葬韭源青铜山下青鱼潭,朱文公题其墓曰:“汉寝唐陵高插天,几成丘壑几成田。曾如吴氏碑三尺,数百年来尚屹然。”
江西是吴宣家族的发祥地。吴宣从四川来到抚州临川、南丰,卜筑卜居,繁衍后裔,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据《吴氏宗谱》记载,吴宣夫人生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六十多玄孙。据《中国吴氏通书》记载,吴宣长子纶、次子经均为宋初状元。吴纶生十子,长子宏、次子宥均中进士,四子福中探花、八子宝宋翰林,九子仪中举人,十子景中进士。吴经生三子,吴绍生五子,其四子吴洪官宋龙图阁学士。吴宣其他子嗣,或从政,或经商,或从事农耕,在当时当地均有影响。
后贤闽宪尚书包宏斋(包恢,字宏斋,南城县人)赞吴宣:“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向江南为始祖,后人千载仰高风。”
四、源流支分遍海宇
据《中国吴氏通书》载:年人口调查中,吴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按当时人口比例算,吴氏人口已近万人(包括台湾),按各姓氏人口顺序排列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吴为第十位,而吴宣后裔,在有的资料中提到,约占吴姓人口的三分之一。
江西南丰,是江南吴氏大宗的发祥地。由于宣公子孙英才辈出,有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将尉、技艺、商人等各行业人才,也有的远渡南洋创业发展。自宋、元、明以来,宣公支属之繁,遍及江南诸省,以至港、澳、台和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
在南丰县境内,宣公后裔分布在莱溪、三溪、太源、傅坊、洽湾、市山、琴城等17个乡、镇,87个村,较集中的有九联、石邮、康都、太源等30多个村,人数数万计。
在江西省境内,宣公后裔先后向南城、宜黄、金溪、黎川、广昌、宁都、石城、萍乡、修水、瑞金等十多个县市发展,人数少的数千人,多的如萍乡市达人、修水县达余人。据《中国吴氏通书》编委会瑞金分会提供的资料,瑞金市吴氏后裔在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随红军长征,流血牺牲,国家确定的中国人民革命烈士名单,其中有吴氏子孙人(包括女性22名)。
在江西省境外,宣公后裔迁徙较早的是福建。南丰县城东门关口的吴家大祠大门对面石牌坊,有“派衍江闽”四个大字,在福建的光泽、宁化、连城、上杭、永定等县的吴氏后裔,都奉宣公为一世祖。即为历史见证。以后陆续播迁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继而发展到台湾、香港等地以至南洋各地。
在广东的五华、广宁、河源、大埔、怀集、丰源、丰顺、和平、南雄、龙川、清远、紫金等十多个县市,他们的族谱均载明为宣公后裔。
广西的龙川、藤县、岑溪、荔浦,贵州的天柱等县市,根据《中国吴氏通书》提供的情况,都系宣公后裔播迁之地。
在台湾,据《中国吴氏通书》载:“于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蜀国驸马宣公由四川之阆州携妻徙居江西临川、南丰,至宣公之孙宥公,于宋仁宗天圣五年()移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后代子孙移居福建漳州,广东等地者日众”,“然后由福建、广东各地来台,溯其源流,如属福建永定、漳浦、南靖、龙溪、晋江灵水,广东省梅县、蕉岭、平远、潮阳、陆丰,江西省南丰、临川等县者均为宣公之后”。又载:“今台湾地区(包括澎湖)的吴氏家族,多来自福建南安、漳州、泉州、晋江、安溪、海澄等地,还有不少来自广东,如台北新店吴氏,据传祖籍即为广东。”“福建晋江吴氏中有吴宣后裔。吴鉴、吴镒兄弟徙居台湾嘉义县,吴鉴后裔居嘉义刘厝庄,吴镒后裔居嘉义草湖庄。”据年统计,迁台吴氏人多来自闽粤两省,多数是吴宣与吴祭之后,来台后散居各地。在当今台湾吴氏家族中,以吴伯雄家族最为显赫。吴伯雄生于年,祖籍福建永定县下洋重镇思贤村,是吴宣之孙吴宥的后裔。吴伯雄家族出了六个博士,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在台湾屈指可数。
香港和南洋吴氏,有许多是吴宣的后裔,如香港新界榕树澳、三角嘴、丹竹坑等地吴氏,多是元朝期间由广东嘉应州迁入的。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的吴氏人,一般是明清期间主要由广东、福建、广西等地迁入的,不少成为当地社会名流,有的成为著名政治家(比如新加坡的吴作栋),有些在经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初,新加坡华人吴文波,曾赴印尼协办《天声日报》,鼓吹革命和独立。菲律宾吴氏族人,不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社会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如在反抗日本的侵略战争中,菲律宾吴氏人就起了不小的作用,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的指挥员,即吴氏宗族的吴扬。
宣公后裔播迁国内外甚广,历史悠久,头绪繁杂,除文中涉及到的有资料可以查考外,其他方面定有疏漏,无法一一考证。
出品:南丰县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3226
邮箱:nfdfwhyjzx
.